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服務編號:61120190002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9-63907152
2025-06-14 08:27:21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今年初夏時節,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時,來到已有1500多年歷史的龍門石窟。
賓陽三洞內,伊闕佛龕之碑“字里金生,行間玉潤”。佇立于前,凝望、思索,總書記憶起一段往事。
當年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他去隆興寺調研時看見一塊隋碑,因年代太過久遠,很多地方已經風化,他當即要求采取保護措施,這塊隋碑后來被證明是重要的書法文物。
“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跨越數十載光陰,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懷著對中華文明的深厚情感,身體力行推動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從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到廣東潮州廣濟橋;從山西平遙古城,到甘肅敦煌研究院;從陜西西安博物院,到廣西北海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文化遺產,探尋文明根脈,“文化足跡”遍及全國。
何以文明?何以中國?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
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10萬余項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這些寶貴財富,所蘊含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不可估量。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是第一位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分類保護……我國著力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能力,保護實踐場所,不斷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活力。
隨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考古熱、博物館熱、非遺熱、文創熱、“國潮風”等持續升溫。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備案博物館達7046家,實現每20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免費開放率達91.46%;2024年舉辦陳列展覽4萬余個,接待觀眾14.9億人次。
以申遺為契機,架起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橋梁。截至目前,我國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位居世界第一。越來越多的中國非遺成為世界普遍接受、認同和欣賞的中華文化符號,傳遞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理想。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與國脈相連。黨的十八大以來,2000多件(套)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見證和書寫著新的歷史。
延綿后世、惠澤人民,如今,文化遺產成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寶貴資源,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腾冲县| 儋州市| 乌拉特中旗| 迭部县| 古浪县| 朝阳市| 峡江县| 武义县| 浦东新区| 科技| 门头沟区| 彝良县| 南澳县| 嘉峪关市| 漳浦县| 亚东县| 吴旗县| 米脂县| 洛浦县| 长海县| 肇州县| 颍上县| 常州市| 富源县| 两当县| 吴忠市| 云龙县| 安陆市| 徐汇区| 孟连| 裕民县| 湘阴县| 竹北市| 盘锦市| 庐江县| 崇阳县| 卢氏县| 墨脱县| 临颍县| 台州市| 玛纳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