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服務編號:61120190002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9-63907152
2025-05-12 19:23:24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陽光訊(記者 芮揚 通訊員 孫文芳 姚宇鵬)在秦嶺南麓的蒼翠林海間,鳳縣這座被譽為“中國林麝之鄉”的小城,依托400萬畝森林資源,通過做優林下經濟、健全全產業鏈,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為秦嶺山區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創新樣本。
四月,隨著第一聲幼麝啼鳴劃破了鳳縣的山谷,全縣3.6萬余頭林麝家族迎來了新成員。一只只小林麝或上躥下跳或靜臥休息……憨態可掬。據鳳縣生態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副站長劉斌介紹:“每年4月中旬—7月底是林麝的產仔期,今年預計新增幼麝可達1.2萬頭。”
小林麝的到來,也帶來了一年的“好收成”。在紅花鋪鎮白家店村集體經濟聯合社林麝養殖基地,智能化監控系統24小時運轉,隨時觀察著圈內每頭母麝的動態。村支書郭和青指著監控屏一邊介紹,一邊算起經濟賬,“我村養了27頭,今年預計可產仔15頭。現在每頭母麝市場價5.3萬元,每頭公麝1.3萬元,此外還有麝香收入,每克450元。每頭林麝年飼養成本3000元,但衍生價值1萬元至5萬元。”、
小林麝大產業。依托400萬畝林區資源,鳳縣創新“林—草—麝”立體模式,將林下空間轉化為“綠色寶庫”。行走在留鳳關鎮喇嘛泉村同源林麝養殖基地,1100間生態圈舍依山而建,掩映在茂林修竹間。“這種形式既解決土地制約,又提升麝群體質,是一個‘以林養麝、以麝促林’循環模式。”該基地負責人李博指著不遠處的飼草基地繼續說道:“這些林麝每天要吃1.5斤草料,我們自己種植了10畝蛋白桑完全不夠,每年還要向附近村民收購飼草。”
按照目前3.6萬頭存欄計算,林麝年均消耗飼草要達5.4萬斤。為了解決飼草問題,在鳳縣延伸出了飼草種植產業,目前全縣生態飼草林已達8142.8畝,“綠葉子”變成了“金票子”。“我家退耕還林3畝地,現在栽的都是構樹、桑樹……林麝喜歡吃的樹種,每畝年收益四五千元。”留鳳關鎮喇嘛泉村村民李雪勤算了一筆賬。
除了飼草供應,鳳縣還通過“自養、代養、寄養、合養、務工、麝區共養”養殖模式,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的利益聯結機制。如今,“林麝+”多元業態已經形成。全縣30%的農戶嵌入了林麝產業鏈,實現“一地生四金”——林地流轉得租金、入股分紅得股金、務工就業得薪金、訂單種植得現金。留鳳關鎮喇嘛泉村同源林麝養殖基地就以村集體以土地入股,企業負責技術托管的方式,采取“公司+村集體+村民+職工”四方合養模式,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30余萬元,前來務工的村民人均增收5萬元左右。
為了降低林麝養殖風險,鳳縣創新推出“林麝養殖保險”,省市縣三級財政補貼后,1000元/頭的保費,養殖戶只需自繳300元/頭,保額達到15000元/頭。據鳳縣農業農村和林業水利局數據顯示,2024年政策性保險承保林麝10000頭。針對農戶資金難題,鳳縣財政聯合金融機構開發“林麝貸”。更令人矚目的是,全縣已建成6個片區林麝疫病救治站,配備數字X光機、生化分析儀等專業設備,構建起“15分鐘救治圈”,2024年成功救治肺炎、瘤胃積食、膿包等疾病的林麝3682頭,實施外傷、剖宮產等手術491臺次。
據林業部門負責人介紹,2024年鳳縣采收麝香170.82公斤,產值超過4億元,到2025年,全縣林麝存欄量有望突破4.8萬頭,全產業鏈產值有望達4.6億元,真正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如今,在鳳縣3.6萬頭林麝在秦嶺深處繼續繁衍生息,萬余名群眾也持續吃上“生態飯”,林麝的悠然身影與群眾的幸福笑靨正交相輝映。鳳縣也正以生態為紙,書寫著“點麝成金”的傳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安市| 图们市| 余姚市| 普安县| 兴义市| 陆良县| 高要市| 博野县| 泸州市| 桦甸市| 宁城县| 天水市| 运城市| 肥乡县| 甘南县| 武冈市| 罗平县| 金门县| 崇左市| 武隆县| 华容县| 济阳县| 司法| 依兰县| 潼关县| 贵溪市| 孙吴县| 丽江市| 文安县| 通榆县| 新密市| 澄迈县| 镇远县| 龙门县| 四会市| 万全县| 乌兰察布市| 大足县| 台安县| 成安县| 宜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