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服務編號:61120190002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9-63907152
2025-04-11 10:40:13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走進漢濱區石堤小學的美術教室,一面掛滿學生作品的彩虹墻便映入眼簾。褪色的木質畫架、斑駁的調色盤與墻角堆成小山的繪本,無聲訴說著一位美術教師25年的堅守。今天,讓我們走進張雪老師,聆聽她與孩子們的藝術故事。
課堂那點事兒:讓每個孩子都能“玩”轉畫筆
2000年,張老師來到石堤小學,發現孩子們雖然見多識廣,但真正喜歡畫畫的卻沒幾個。如何提高學生美術課興趣,她琢磨出“三步教學法”讓孩子愛上美術課,即帶學生實物實景觀察、再用橡皮泥捏細節、最后動筆畫。這種玩中學的方式讓課堂炸開了鍋,原本坐不住的男孩們都搶著當“自然觀察員”。
她的工具箱里總裝著各種“寶貝”:用酸奶盒做的調色盤、舊報紙改的畫紙、小手當印章……“材料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敢動手”,張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在六一兒童節繪畫展上,一年級的小朋友們正是用這些“寶物”,七手八腳地創作出長卷畫:酸奶盒印的蘑菇房歪歪扭扭,小手印連成的彩虹橋跨過舊報紙剪貼的河流,連零食包裝袋都被剪碎拼成了會發光的星星。當孩子們舉著沾滿顏料的小手歡呼時,張老師悄悄把他們的手印拓在展覽標題旁——這抹稚嫩的色彩,比任何金獎都更珍貴。
帶比賽的門道:從“瞎畫”到“有套路”
2002年第一次帶學生參加科幻畫比賽,把學生的作品收上來后,孩子的作品缺少創意,質量不高。張老師帶著學生把獲獎作品拆解成“科技原理”和“生活場景”兩部分,先看畫面里藏著什么科學知識,再找這些知識怎么和日常生活“掛鉤”。
孩子們發現,那些獲獎作品總能把“基因編輯”“量子計算”這些科技知識,變成“會說話的蔬菜大棚”“能治病的納米機器人”等。經過多番訓練,孩子們創作熱情一下被點燃:原本只會畫“未來房子”的小美,畫出了能凈化空氣的“生態摩天樓”;總把機器人畫成方盒子的小宇,設計出會根據心情變換表情的“情緒管家”。孩子們開始主動觀察生活,看見快遞車會思考如何用新能源驅動,路過醫院會琢磨怎樣用智能設備減輕病人痛苦。這種思維轉變讓他們的作品既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又扎根現實生活。
二十多年來,她輔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繪畫比賽,近百余件作品獲得了省、市、區獎勵,張老師也多次被評為優秀輔導老師。
帶徒弟的秘訣:把“干貨”揉進日常
作為扎根一線25年的老教師,她毫不吝嗇的將她經驗傳遞給青年教師。她堅持“讓青年教師先吃透教材再站上講臺”的原則,強調“教材是最好的教案”。在課堂指導中,她注重“慢工出細活”,通過反復試講、復盤等方式,幫助青年教師提煉教學語言,優化板書設計。要求青年教師對低年級用兒童化語言解讀美術知識,將復雜技法轉化為生活中的趣味比喻,倡導板書設計要像“導航圖”,清晰呈現知識脈絡與互動留白。
經過她的悉心指導,青年教師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學風格,多名青年教師成為學校骨干,多名青年教師課例在漢濱區優質課展示中獲獎。這種扎根課堂的傳承,正在為美術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社團這點事兒:讓畫畫變成“酷事兒”
張老師常年擔任學校美術社團的指導老師,她利用課余時間,精心組織社團活動,為學生搭建起展示才華、交流學習的平臺。在她的帶領下,學校美術社團蓬勃發展,成為了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每周四的美術社團,張老師都要玩點新花樣。在春季校園蔬菜開園節繪制了“二十四節氣”百米長卷,把農耕文化同校園文化完美融合。組織學生“舊物改造”,制作抱枕,從畫稿到立體成型作品,孩子們的藝術天賦和動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教美術就像種莊稼,得知道啥時候澆水、啥時候施肥。每個孩子都是顆種子,咱當老師的,就得蹲在地頭好好守著。”“畫畫不是為了當畫家,是為了讓孩子心里有光。”張老師如是說。
如今50歲的她,依然堅守在教學一線,每次課前準備當天的教學材料,依然像25年前那個剛入職的年輕教師。25年的堅守,她把最樸實的藝術教育理念傳遞給一屆又一屆學生。她沒有豪言壯語,卻用一支支畫筆,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屬于教育者的精彩人生。(漢濱區石堤小學供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西县| 岫岩| 凤山县| 乐山市| 柳林县| 昭平县| 亳州市| 大同市| 澄城县| 汪清县| 武威市| 东阿县| 博白县| 临漳县| 瓦房店市| 滦平县| 祁东县| 达孜县| 汕头市| 富宁县| 青河县| 行唐县| 汉阴县| 电白县| 永福县| 文登市| 江口县| 电白县| 雅江县| 鹤壁市| 盖州市| 阜宁县| 渭南市| 平陆县| 达州市| 许昌县| 抚州市| 佛学| 天峻县| 油尖旺区| 通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