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服務編號:61120190002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9-63907152
2024-11-20 11:14:28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陽光訊(記者 鄭亞雷 張華)“生命至上”的ICU(重癥醫學科),是醫院集中收治危重病人的科室,更是守護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線。長久以來,身處ICU的患者在遭受自身疾病的傷痛、持續的搶救、監護以及封閉式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困擾中,加重了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應激。病床上無人陪護的患者,四周是冰冷的機器、忙碌的醫護人員,眼神中往往充滿了孤獨與無助。
然而,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一場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創新實踐正在悄然改變這一現狀,該院在探索中全力打造家屬可以陪護的亞重癥病房,就像在ICU和普通病房之間搭建起一座橋,不僅革新了傳統的重癥救治模式,更在醫療領域播撒下了“用‘家’的溫暖守望生命至上”的種子。
兩年前,西安交大一附院重癥醫學科率先成立了亞重癥病房——一個家屬可以陪護的“ICU”!這里有心愿墻、圖書角、生日會、出院有“康復護照”;這里有柔和的燈光、舒適的床鋪、家人的陪伴……
兩年來,填補病區空白的亞重癥病房在交大一附院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在重癥救治模式上發揮創新引領作用,讓人文關懷的光芒照進重癥救治領域,以“仁愛之術”譜寫了一曲大愛之歌。
家屬全程陪護 打造前所未有的溫情“ICU”
“是家人的陪伴和醫護人員的鼓勵,給了我勇氣。”談及自己的患病經歷,張先生非常感慨。不久前,他還是一名依賴ECMO維持生命體征的危重患者,在ICU醫護人員的全力搶救下,生命體征趨于穩定,隨即展開康復治療,但此時的他非常虛弱,無法配合治療,后經評估轉入亞重癥病房。在這里,有了家人的陪伴和鼓勵,張先生積極配合治療,病情得以迅速好轉,很快便康復出院。
“亞重癥病房可與重癥病房、普通病房實現雙向轉診,形成互補機制。”重癥醫學科副主任劉昱介紹,從戰略意義上講,亞重癥病房是“儲備ICU”或“ICU降階梯病房”,可以接收經過ICU救治后、生命支持降級但未達到普通病區接收標準的患者。從治療上講,亞重癥病房也可稱之為“過渡病房”“高依賴病房(HDU)”“腫瘤終末期緩和醫療病房”,可對病情較重但尚未達到ICU收治標準的患者實行動態調配管理,即若患者經過救治病情穩定,轉入普通病房;若病情加重,則及時轉入ICU。
在重癥醫學科護士長馬佳佳看來,亞重癥病房其實發揮了連接ICU與普通病房之間“橋”的作用。一方面,患者家屬可以進入病房進行全程陪護,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為病情危重程度降低、但未達到轉入普通病房標準的患者提供加強監護重癥下的康復治療。
“亞重癥病房既具備ICU同等條件的醫療設備與救治能力,又有患者家屬可以陪伴,這對患者來說非常重要。”重癥醫學科副護士長王敏娜表示。
“設立亞重癥病房的意義不只是增添了人文關懷,更有治療技術的強大支撐。”劉昱表示,在救治模式上,ICU收治急危重、疑難疾病患者,亞重癥病房可收治急診患者中的潛在重癥患者,將救治關口前移,既能緩解急診壓力,也會讓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療,而在ICU降階梯的治療中,亞重癥病房的開設有效降低了病人重返ICU的幾率。
全方位人文關懷 賦予患者堅強和勇氣
89歲高齡的王爺爺,因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腎功能不全,被收治在交大一附院重癥醫學科亞重癥病房,此后由于病情惡化,轉入ICU。在ICU里,王爺爺經歷了氣管插管、CRRT等一系列復雜的救治措施。經過醫護人員一個月的不懈努力與精心治療,王爺爺的病情好轉,轉回亞重癥病房。在家人的陪伴與鼓勵下,王爺爺逐漸康復并順利出院。治療期間,醫護人員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專業及時的救治,讓王爺爺和家人心懷感激,出院一周后,王爺爺的家人給醫護人員送來了一面寫著“很靠譜”三個大字的錦旗。這份簡單而又直白的感謝,讓每一位醫護人員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與力量。而這,也是亞重癥病房在醫療救治模式上的具象化體現。
劉昱表示,亞重癥病房的人文關懷創新實踐,讓治療和護理變得有溫度,極大提高了患者和家屬的滿意度。
除了家屬陪護外,該院亞重癥病房還注重從細節處入手,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心理關懷。“亞重癥監護室的全體醫護人員,你們辛苦了!感恩有你們的辛勤付出,使每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長,再次感謝你們!”“共同加油!感謝醫護的付出!祝愿爸爸康復!”“出院快樂,謝謝啦!”……這是設立在亞重癥病房走廊的心愿祝福墻和溫馨回憶照片墻上的一段段文字,這些都是患者和家屬留下的祝福和珍貴回憶。
這些溫馨的元素不僅美化了病房環境,更讓患者和家屬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關愛和支持。此外,這里還特別設立了心靈驛站——讀書角。每當遇到各類節日時,還會組織患者及家屬進行娛樂活動。
“醫護人員對患者的心理支持給予再多都比不了家人帶來的關懷。”重癥醫學科南院區亞重癥病房護理組長徐翠翠表示,亞重癥病房里有家人陪伴,患者的情緒能很快平靜,更愿意配合治療。同時,家屬不再因為見不到患者而感到“孤軍奮戰”。這種“家”的模式,讓醫、護、患、家屬形成合力,共同面對疾病的挑戰。
在傳承中創新 “護”佑生命“照”顧安康
每當亞重癥病房有患者康復出院,醫護人員都會為他們頒發專屬的“康復護照”。出院的楊阿姨手捧護照,眼中閃爍著激動與感激的淚光。她說:“在這里,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是醫護人員的關愛讓我有了戰勝疾病的勇氣。這份護照,將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回憶。”
副護士長王敏娜表示,“護”佑生命,“照”顧安康,這是交大一附院重癥醫學科醫護團隊矢志不渝的初心。這份精心設計的“康復護照”上不僅是對患者康復成果的肯定,也是對他們勇敢面對疾病、積極配合治療的最高贊譽。護照背面留有重癥醫學科各病區聯系方式,這是對患者未來健康持續護航的承諾。
“患者在這里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和無微不至的照護,醫患之間建立了深厚的信任之情。即使已經出院,但只要身體出現任何問題,都會第一時間聯系這里的醫護人員。”劉昱表示,亞重癥病房里不單單只是醫生和患者,更是家人般的關系。而這也是重癥醫學科“終身照護制”的具體體現。
得益于重癥醫學科亞重癥病房在南院區的成功創新實踐,今年6月17日,經過多次討論和籌備,西安交大一附院東院區重癥醫學科亞重癥病房正式開診。負責人郭利濤副主任醫師表示,在東院區亞重癥病房,重癥與康復攜手、中西醫優勢互補、醫患與家屬的共同合作等診療模式,讓患者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兼顧心理支持,全方位地為每一位患者提供人文化、個體化的醫療服務,加速促進患者康復。
目前,東院區亞重癥病房目前共設床位5張,病房內環境整潔、溫度恒定、濕度適宜,各類基礎生命支持設施、床旁監護系統全面,主要醫療設備與搶救設備配備與重癥病房配置相同,具備對重癥病人進行持續重癥監護、臟器支持與維護、就地搶救的能力,并及時反饋病情變化和治療效果。
“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來講,亞重癥病房患者的愈后得到明顯改善,其重返生活、工作的可能性變得更高。”劉昱說,未來,醫院亞重癥病房將在醫療環境改進、治療方法的提升方面尋求更多可能,進一步開拓醫療空間,分區治療細分化,通過線上線下的學習,不斷提升醫護人員的科學認知和專業技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尔古纳市| 南郑县| 苏尼特左旗| 沅陵县| 潼南县| 兴业县| 清苑县| 右玉县| 光山县| 广宁县| 汽车| 保德县| 紫阳县| 石河子市| 南通市| 永清县| 光山县| 陆河县| 廉江市| 夏津县| 蒲江县| 上杭县| 昌邑市| 米脂县| 静海县| 辽中县| 甘肃省| 祥云县| 集贤县| 平湖市| 资中县| 罗城| 交口县| 临湘市| 琼海市| 镇江市| 邯郸市| 泸定县| 霍山县| 荣昌县| 竹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