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4 12:57:17
來源: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分享到
這是一位寶媽的一段真實心路歷程:川崎病,要不是我家寶寶得了,可能我都不會聽說到有這樣的病名;當時的心情現在想想還是那么揪心,根本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反復高熱不退!疑似“感冒”但并不是
天天(化名)還沒滿1周歲,可能孩子是因為受涼出現發熱,體溫39.7度,孩子媽媽想著是普通感冒,很快就能好,就口服布洛芬混懸液后繼續觀察。沒想到,接下來2天,孩子出現咳嗽癥狀,還伴有惡心、干嘔,就近到附近醫院就診完善相關檢查,繼續服藥治療,但孩子仍有反復發燒,4月24日,情急之下,孩子媽媽帶她到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門診就診,隨后以“呼吸道感染”收住入院。
“這是什么病?我之前都沒聽過”
兒科醫生師叢接診患者后,立即查體,并完善輔助檢查,當天下午拿到檢查結果后初步考慮:呼吸道感染、膿毒血癥,給予常規抗感染及抗病毒治療,副主任醫師王亞超查看患者后,指示進一步詳細檢查,明確考慮病毒感染,但孩子年齡小,病情變化快,給予抗感染、抗病毒、消炎等對癥綜合治療。
盡管如此,入院第三天,患兒入院后仍有反復發燒,顏面部出現紅色皮疹、雙眼結膜充血、眼周紅暈、口唇紅、干裂、咽部充血,科主任梅笑寒查房,考慮川崎病,一方面她要求醫師進一步完善肝炎病毒系列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臟損害,要求嚴密觀察患兒體溫、咳嗽、皮疹及精神狀態!另一方面,詳細告知家長病情,治療川崎病需輸注人免疫球蛋白及口服阿司匹林預防冠狀動脈擴張。“這是一種全身性的血管炎,癥狀和感冒很相似,要早發現早治療,可以避免冠脈損害,但如果治療不及時,將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它最大的風險是并發癥,主要影響心臟等等……”面對從來沒有聽過川崎病這個名字的家長,梅笑寒主任耐心地解釋著。
丙球無反應型川崎病,怎么破?
治療過后,患兒體溫較前明顯下降,但2天過去了,孩子的典型癥狀并沒有緩解,這樣的情況比較少見。
一般來說,免疫球蛋白敏感者,通常用藥后24——48小時內退熱及其他炎癥反應逐漸緩解。而對免疫球蛋白不敏感者則輸注藥物后超過48小時仍不退熱,體溫高于38度。
因此,兒科主任梅笑寒、主管醫生師叢考慮孩子屬于人免疫球蛋白不敏感型川崎病,此時患兒需要再次進行人免疫球蛋白及激素治療,但原本內心焦慮的家長更加按捺不住質疑情緒,多方咨詢后確認與醫院診斷、治療方法一致,才同意新的治療方案。慶幸的是,給予第二劑人免疫球蛋白及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沖擊治療后,入院第12天體溫正常,復查肝功正常,復查心臟彩超,顯示沒有問題,家長懸著的心慢慢放下。
除了遵醫囑吃藥,孩子還要在出院后規律復查。由于治療及時,川崎病沒有給孩子的身體帶來太大的問題。
據兒科主任梅笑寒介紹,川崎病又叫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并不罕見,最關鍵的就是早診斷早治療,避免引起并發癥。如果小孩出現了諸如持續發燒、起疹子、癢、脫皮、眼睛充血、口腔異常之類的癥狀,家長還是要警惕川崎病的發生,一定要趕緊帶孩子來醫院檢查。
專家提示:孩子出現以下癥狀,要警惕川崎病
發熱
持續5天以上,常為反復發熱。體溫可達39-40度,熱程1~2周,可達3~4周,抗生素治療無效;
四肢末端改變
急性期手足硬腫、充血,恢復期指(趾)端開始膜樣脫皮;
皮疹或卡介苗接種處紅腫
常在第1周出現,面部、四肢、軀干出現,疹型不一,在卡介苗的瘢痕處,易發紅斑;
雙側球結膜充血
于發病3-4天后出現,但無分泌物及假膜,熱退后消散;
唇及口腔改變
口唇干紅、皸裂、楊梅舌,口腔黏膜彌漫性充血;
急性期非化膿性頸淋巴結腫大
可為單側或雙側,對抗生素治療無反應;
編輯:李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