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4 11:55:30
來源: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分享到
“醫生,我們寶寶脖子上有個疙瘩是怎么回事呀?”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兒保科門診,一位來滿月體檢的寶寶家長焦急地向醫生詢問。經過查體,醫生診斷寶寶很有可能是患有先天性肌性斜頸。什么是先天性肌性斜頸呢?今天就來回答我們門診中,家長最常問的一些問題。
什么是先天性肌性斜頸
先天性肌性斜頸是一種發生于小兒頭頸部的姿勢畸形。患兒因為一些先天或后天因素的損傷,導致一側胸鎖乳突肌纖維化和縮短,早期患兒頸部可觸摸到圓形或梭形的無痛包塊,并逐漸出現頭頸部向一側偏斜以及面部不對稱。對于四歲以內的患兒,通過及時正規的治療,可獲得良好的矯正效果。但如果治療不及時,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影響頭頸部和面部的正常發育,畸形會更加嚴重。通過手術治療不能完全矯正的畸形患兒,可引起頭部和面部畸形、脊柱側彎等后遺癥,對患兒的身心造成巨大影響。
先天性肌性斜頸有什么癥狀呢
一、斜頸畸形
嬰兒出生后,可發現患兒頭部向患側傾斜,面部向健側旋轉,下頜指向健側肩部。2~3周后斜頸畸形更加明顯。將頭轉向健側明顯受限,癥狀較輕者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此癥狀隨著患兒的生長發育日益加重。
二、頸部腫塊
一般在出生后或出生后2周內可觸及頸部腫塊,位于胸鎖乳突肌中下段,以發生于右側者多見。此腫塊呈梭形,無壓痛,一般在1~2個月后達到最大,之后逐漸縮小至完全消失,此類患兒中有一部分可發生腫塊不消失并產生肌肉纖維化和攣縮引起斜頸畸形。
三、顏面部畸形
先天性肌性斜頸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療,2歲后即會出現顏面部畸形。主要表現為面部不對稱,雙側眼外角至口角的距離不對稱,患側距離縮短,健側增長。患側眼睛位置平面降低,因雙眼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易產生視力疲勞而出現視力減退。健側顏面部圓而飽滿,患側則窄而平。頸椎可發生代償性側凸畸形。此外,患兒整個面部,包括鼻、耳等也可出現不對稱性改變。
除上述主要表現外,先天性肌性斜頸還可合并先天性髖臼脫位及頸椎其他畸形。
什么原因導致先天性肌性斜頸呢?
胎位不正、遺傳因素、其他因素(孕期子宮感染、羊水過少、動靜脈栓塞等)。
先天性肌性斜頸如何治療呢?
一、局部按摩
涂以滑石粉,用拇指或食指在腫塊反復按摩,可活血、消腫、散結、解痙,促進腫塊吸收,達到治療目的。
二、牽拉
持續將頭牽向健側。做時根據患兒月齡選取合適的體位,父母用雙手按住其肩部,將其下頜轉向患側(即頸部包塊處),讓肌肉處于拉長伸展狀態,手法要輕柔,防止用暴力。
三、斜頸貼
當腫塊未吸收局部按摩完后貼敷斜頸貼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四、肌效貼
腫塊吸收后施以肌效貼以緩解胸鎖乳突肌緊張,并促進對側胸鎖乳突肌收縮。
五、物理因子療法
通過紅外線、直流中頻電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攣縮。
六、康復治療
有些患兒可能存在一些發育中的問題如:肌張力、姿勢的異常也會導致我們寶寶“歪脖”,所以這類患兒還需及時進行康復治療。
家長如何進行護理
一、姿勢固定
讓嬰兒仰臥床上,臉向患側,枕部向健側,用沙袋(或米袋)固定,保持頭在以上體位。
二、體位療法
編輯:李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