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3 21:03:07
來源:咸陽市中心血站
分享到
關于獻血,可能很多獻血者都認為,獻血后身體會很虛,需要“大補”。所以每當獻完血,筒子骨湯、雞湯、排骨湯、魚湯......恨不得餐餐大魚大肉吃起來。真的有必要這樣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血液和獻血的問題。
血液是由55-60%的血漿和40-45%的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組成的。
血細胞主要是紅細胞,它的機能是運送氧氣到身體各部,并將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送到肺部隨呼氣而排出體外;其次是白細胞,它能幫助人體抵御細菌、病毒和其他異物的侵襲,是保護人體健康的衛士;再者是血小板,當人體出血時,它可以發揮凝血和止血的作用。
血漿中的90%是水,其余為蛋白質、鈉、鉀、激素、酶等人體新陳代謝所需要的物質,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
血液本身具有旺盛的新陳代謝能力,血液中的細胞都經歷著新生、成熟、衰老、死亡的新陳代謝過程。紅細胞是血液中的“長壽者”,但也只能活120天左右;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壽命更短,平均壽命分別為9~13天和7~9天。
人體內的循環血量雖然循環恒定,但卻是動態平衡的。即使不獻血,各種血細胞到一定時間也是要死亡。
正常人的總血量約占體重的8%左右。一個50公斤體重的人,約有血液4000毫升。人體平時只有80%的血液參與體液循環,還有20%的血液儲存于肝臟、脾臟和皮下毛細血管,人們稱其為“小血庫”。
當人體少量失血時,“小血庫”中的血液就會立即釋放出來,參與血液循環,增加血容量。血液中失去的水分和無機鹽類可由組織液得到補充,而血漿蛋白和紅細胞則分別由肝臟、骨髓造血組織加速合成。
專家指出,健康成年人一次獻血200-400毫升,完全可以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使血量逐漸恢復。
造血的原料主要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鐵、葉酸、維生素B等,這些原料在普通食物里面都有。人的血液中最重要的物質是蛋白質,它是合成血紅蛋白所必須的原料,在蛋類、瘦肉、大豆等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鐵是構成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人體所需要的鐵主要有兩個來源,其一為“內源性”鐵,即紅細胞在體內破壞后所釋放的鐵,它可以被人體利用;其二為食物供應的“外源性”鐵,如豆類、菠菜、花生、豬肝等均含有豐富的鐵。一般情況下,一個成年人每日從食物補充的鐵僅需1毫克,就不會造成鐵的缺乏。
葉酸、維生素B也是造血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它們廣泛存在于綠葉蔬菜、水果和動物的肝臟、腐乳等食物中。
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認為的大補的食物油脂普遍很多,葉酸和鐵的含量卻很少,不但不能起到補血的作用,反而會增加胃、腸及肝、腎等器官的負擔,且攝入過多油脂易誘發高血脂、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所以,按照我們目前的生活水平、飲食結構和營養狀況而言,獻血后完全不必多吃或進補各類營養品,只要多補充水分,注意飲食的營養均衡,正常進食,獻血失掉的那部分血液很快就能恢復了。
編輯:李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