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5 10:39:43
來源: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分享到
觸動!
一次新老傳承的對話交流
震撼!
一部穿越時空的院史回顧
“60年代,沒有顯微鏡,戴著放大鏡就開始進行內眼手術、沒有內科手術線,用外科手術線分成一股的替代”“七八十年代,醫院下鄉醫療隊員們翻山越嶺走了一天,才在秦嶺深處看到舉著火把前來迎接的村民”“首例剖腹產手術、首例白內障手術的相繼開展”。今天,聽著醫院老一輩與青年代表追憶往昔、共話初心,不由得讓人心生敬意。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八十四載,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一代又一代人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譜寫出了一曲直面困難、艱苦奮斗的創業之歌。
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走進院史館,但每一次,都有不同感觸,這里記載著初心,書寫著當下,也擘畫著未來。這里為醫院人立心、立根更立魂。
2022年12月23日,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一個熠熠閃光的文化坐標——院史館,開館了!這是賡續醫院精神文明的“基因庫”,這是見證黨和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進步的“縮影史”。
記住歷史的人,才有“根”和“魂”。歷史的表達,從不乏載體,但文明文化的展示,從來需要獨具匠心。
如何用不到200平方米的一方空間,將醫院的光輝歷史予以立體直觀的表述?是市一院人在建館之初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想展示什么?要表達什么?手中又有什么?……
“建院史館,我們只有一本院史。”
“好在還有一本院史,咱就把這本書變成實物吧。”
“建成什么樣子?”
“第一人民醫院是在黨領導下的政府公立醫院,在歷史的各個時期黨的衛生健康事業又是如何發展的?我們既要講好醫院故事,也要書寫最真實生動的歷史!要以‘精神之源’建成這座‘精神大廈’!”市一院院長盧健擲地有聲。
成立院史館建設專班,由分管領導帶隊,走寶雞、到禮泉、去西安,在熙來攘往的市井中大海撈針、探尋“遺珠”。
從建筑選址到設計規劃,從館藏物件征集到墻面內容展示,全院聯動、群策群力。
以最優設計千錘百煉、向最大效果精益求精,歷經一年之久,反復打磨修改十余次后,醫院的文化與文明最終化作建筑中的神韻、墻面上的沉思、設計里的匠心……
一磚一瓦的背后,是珍視文明的品格;一棱一角的背后,是追求精神綿延的探索!
建設好,更要展示好。
結合科技的力量幻影成像、參照史實翻拍制作紀錄片、以沙畫動漫形式展現不同時期人物故事,再現昔日情景……是的,惟有在新時代,才有這種“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膽識與氣魄。
今天,在院史館內
慢步前行,穿越時空,與歲月交流
寶雞時期(1935-1954),唐文賀院長自掏腰包為醫院發展墊資,開展寶雞首例剖腹產手術創新技術,采用中西醫療法成功救治常香玉鼓舞士氣,免費施診接濟貧苦群眾....在那片貧瘠的土地上,他和他所帶領的團隊播撒健康的無限希望,被寶雞百姓贊稱“濟世活人”的工合醫院。
西安時期(1955-1969),醫療救治與預防疾病統籌兼顧,“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精神”,在新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孜孜以求,創新發展,眼科創始人張雨晨在60年代開展白內障,骨科醫生謝廣祿造詣精深,“陜西省商業職工醫院”造福一方百姓。
禮泉時期(1970-1987),“一切為患者著想!”是醫院的服務宗旨,醫院影響力和品牌聲譽一度到達“巔峰”,咸陽和周邊市縣的群眾都爭先恐后讓省城來的專家瞧病,門診量達20萬人次,醫生們往往一個菜夾饃解決午飯后,繼續看診,戴著放大鏡開展內眼手術、自體回血、斷肢再植等多項技術的開展,皆為咸陽首例,“咸陽地區人民醫院”的名片群眾口口相傳。
咸陽(1987--),定址咸陽,是邁步從頭越的堅定,是只爭朝夕、玉汝于成的從容。35年來,從人才匱乏、環境陌生、困難重重到群眾認可、躋身三甲、品牌信賴,“市第一人民醫院”從不放棄對技術的精益求精、對人才建設的層層培養、對人民健康保駕護航的初心使命。
這些重要歷史階段的劃分,便是院史館的重要篇章,每一處文字和畫面都竭力還原此景此景,寶雞時期的茅草屋--西安時期的青磚黛瓦--禮泉時期的紅磚紅墻--咸陽時期的“一院藍”,每一處的“小設計”都蘊藏著她的“大情懷”!
回望來路,公立醫院堅持姓公,黨和國家的衛生工作方針就是一代代市一院人踐行的宗旨和追求的使命!
解放之前,踐行“清潔就是衛生、健康才可以更好的工作”方針,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傳染病的診治、預防控制中,免費種痘、清潔衛生、幫助當地人養成健康習慣成了最主要的工作內容。搬遷西安,將第一屆衛生工作大會“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中西醫結合”的衛生工作方針落實在具體實踐中,常常徒步山區,提高當地衛生診療能力。深耕禮泉,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六、二六”指示,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去”,商醫完成整體搬遷,開始了胸懷大局、艱苦奮斗、深耕基層的17載工作與生活。定址咸陽,始終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從抗震救援到防控一線,從健康扶貧到對口支援,將自身發展“小我”持續融入到社會建設“大我”中,醫院依靠黨建引領、人才續航、技術攻堅、團結戰斗,為健康咸陽建設持續發力。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
講述醫院歷史,不僅是講醫院故事,更大的作用是用歷史勉勵后人,傳承精神,闊步向前!
今天,走進市一院院史館,當醫院漂泊半世的創業、創新與創造歷程如鏡像般一幕幕閃過,讓人怎能不篤信:
人民醫院為人民!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對于衛生健康行業來說,廣大醫務人員要進一步增強職業榮譽感,振奮精氣神,以“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在為人民謀健康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我們也相信,今天的市一院人有了自己的文化自信,精神之源,定能無所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創造新天地。
銘記歷史
只為更好地出發
銘記歷史
才能創造更好的未來
編輯:李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