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3 13:56:09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
陽光訊(記者 鄭亞雷)微創脊椎內鏡技術近十年發展迅猛,被視作骨科領域里程碑。
與傳統的動輒20公分傷口的開放式手術相比,它意味著著創傷更小,只有7毫米左右,痛苦更小、恢復更快通?;颊呦麓矔r間3天左右、花費更少等優點。
在我省骨科界,衛建民一直處于微創內鏡領域探路者和領頭人角色,自2011年率先開展西北首例此項技術以來,12年間累計個人手術病例超過6000例,他是世界脊柱內鏡融合聯盟常務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脊柱內鏡學組常委、他曾給時任柬埔寨國家領導人做手術、率先在國內開展多項創新性技術,他拓展了內鏡手術適應癥,推動了西北脊柱內鏡技術的發展。
衛建民
骨科醫院脊柱微創科主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脊柱內鏡學組常委、中華中醫藥學會脊柱微創專家委員會常、陜西省保健學會骨科內鏡專委會副主委、脊柱內鏡微創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腰椎滑脫,脊柱結核;骨質疏松病理性骨折。
擅長創新 多項技術國內領先
推動西北脊椎內鏡技術發展
1994年,衛建民大學畢業后,就從事骨科工作。
他曾是寶雞市中醫醫院(骨科醫院)最年輕的骨科主任。
隨著接觸病例日益增多、技藝日益精進,以及對骨科專業的深入領悟,在見證了大量患者術后的苦痛之后,衛建民陷入思考,有沒有一種新的方法,讓患者疼痛更小、創傷更小?
2010年,在重慶新橋醫院進修時,世界內鏡學會副主委、中國醫學會醫師協會內鏡分會主委周躍教授為大家現場演示了內鏡下椎間盤突出的手術治療,“這個手術對我是個很大的觸動”衛建民坦言,常規手術需要切開7——10公分傷口,臥床7天左右,而這個手術傷口7毫米僅用創可貼一貼就好了,幾乎沒有出血,既輕巧又安全效果又好,患者術后立馬下床,“第一次讓我感受到手術像藝術一樣。”
衛建民敏銳的覺察到這可能是未來治療的方向,2011年下半年,他便來到重慶新橋醫院進修,先后師從重慶新橋醫院周躍教授、北京301醫院張西峰教授和重醫二院的鄧忠良教授。
學習完成后,衛建民便將這項技術帶到陜西,大刀闊斧的開展起來。
“技術經驗都是一點點累積的”,衛建民表示,剛開始應用內鏡只能在側路做椎間盤突出,熟練后拓展到后路,后路適應癥更廣、效果更好,然后再做腰椎管狹窄、做頸椎、胸椎,不斷向前探索,這里頭的每一步都是創新。
此后他努力的腳步沒有停歇,他連續7年舉辦西北脊柱微創高峰論壇、連續舉辦8期關中平原脊柱微創培訓班,先后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鏡下融合治療椎間盤突出、鏡下融合治療重度腰椎滑脫、內鏡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等多項技術,他拓展了內鏡手術適應癥,推動了西北脊柱內鏡技術的發展。
首創內鏡治療脊柱結核技術
將兩個20公分傷口縮小至7毫米
在所有的創新中,脊柱結核的內鏡治療是衛建民最自豪并引以為傲的一項技術,因為這項技術,讓患者受益最大。
2016年,一位36歲的女性被擔架抬著來到了醫院找到衛建民,拍片顯示胸11-12有結核病灶,因為發病時間已有半年未及時治療,骨質已經遭到破壞,膿腫已經形成并壓迫到了脊髓神經造成癱瘓。
傳統的做法是,手術分兩步,前路手術要先在腰側切20公分,取出一根肋骨后,將患處完全暴露進行死骨與膿腫的清理,再進行植骨,植骨結束只是完成了手術的第一步,接下來要在患者后背切20公分切口,用4根15公分釘棒的進行內固定,這類手術創傷巨大,術后需要進ICU護理,屬于特級重大手術。
但這一次,衛建民有了新的想法,當時的內鏡技術已經發展到穿刺膿腫引流階段,那么徹底的清掃、植骨和神經減壓是不是也可以通過內鏡解決?
在與患者充分溝通后,患者與衛建民一起決定嘗試這個全新的術式。
經過周密的計劃,衛建民開始手術,手術也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先用X光機引導下將內鏡直接深入到結核病灶進行膿腫、死骨的清理和神經減壓,清理完后,在空洞部位植入異體骨和抗癆藥物,放置深靜脈導管,每天通過導管給藥,這樣既提高了治愈率同時也降低了化療藥物的毒性作用。
這部分的手術是在局麻下進行的,術前患者因神經壓迫導致雙腿酸困無力無法抬起,手術過程中就告訴衛建民腿越來越輕松,這說明神經得到了減壓、癥狀得到了緩解。
然后再進入手術的第二部,這個環節需要全麻,經皮做椎弓根螺釘固定,如果不固定,植骨部位不穩定,患者下床以后,新植入的骨頭會移位,目的是讓患者可以盡早下床。
這個環節同樣應用的是微創內鏡技術,針頭先經過皮膚,在X光機引導下扎進椎弓根部位,然后將針換成導絲,螺釘沿著導絲上到椎弓根里面,再上棒子,棒子要跨過病灶在上下6個椎體上打洞連接。此項技術對術者的能力要求很高,因為椎弓根很細小,大約只有4至6毫米,而螺釘有5毫米,如果螺釘誤入椎管,直接打入脊髓病人會癱瘓,偏外又失去了固定作用。
整個手術過程3個小時,做完之后,患者兩腿輕松,肌力恢復,休息3天后下地活動。
張西峰教授得知后這一情況后,高興得夸獎,“衛建民在技術上不僅可以融會貫通,還能夠舉一反三,非常不錯。”
迄今為止,衛建民做過此類手術約100例左右,隨訪后均無復發、無神經損傷并發癥。
同時他在World Neurosurgery,中華骨科雜志、等發表SCI論文,影響因子最高達到8分。
衛建民也被四川、湖南、河南、新疆、甘肅、青海、寧夏等周邊省份醫院請去指導手術。
他創新的技術得到越來越多同行的認可,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現在衛建民來到國際醫學這個全新的平臺,這里有西北地區領先的設備與環境,有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學科支持,有一批國內出色的醫者同行,他將在這里繼續發光發熱為廣大患者服務。
編輯: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