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2 13:13:11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
陽光訊(記者 鄭亞雷)先天性巨結腸癥(Hirschsprung’s Disease, HSCR)是常見的小兒消化道畸形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為腸神經節細胞缺如,是新生兒/嬰幼兒功能性腸梗阻的主要病因。手術是HSCR現有的主要治療措施,但在遠期內高達1/3患兒發生小腸結腸炎、吻合口瘺/狹窄、感染和慢性便秘等棘手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甚至危及生命。腸神經嵴前體細胞(ENCCs)移植是HSCR潛在根治性治療策略,但治療效能不足是目前亟待解決的瓶頸。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小兒外科高亞教授團隊近十五年來在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下,開展HSCR細胞移植療實驗研究,證實移植細胞可改善模型動物腸功能。為了進一步提高移植效果,率先嘗試糞菌移植(FMT)協同ENCCs移植的“雙移植”治療策略,其研究成果于近期在線發表于國際知名學術雜志《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The EMBO Journal),論文題目為“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enhances cell therapy in a rat model of hypoganglionosis by SCFA-induced MEK1/2 signaling pathway”,二附院為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博士研究生田東浩、許文耀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高亞教授、余輝副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高亞教授團隊發現,HSCR動物模型的腸道微環境負向調節ENCCs細胞表型,FMT可有效緩解該不利影響;進一步16S rDNA測序和靶向質譜分析發現,HSCR動物模型腸道中存在菌群失調和短鏈脂肪酸水平下調,而FMT可增加產短鏈脂肪酸相關菌屬豐度,尤其是Bacteroides、Clostridium菌屬,并有效促進細胞移植治療效能。在此基礎上,課題組進一步檢測短鏈脂肪酸干預下ENCCs細胞表型及移植后的治療效能,并基于轉錄組測序發現短鏈脂肪酸協同ENCCs移植誘導腸神經再生的關鍵機制為MEK1/2信號通路。本研究表明糞菌移植是細胞移植治療HSCR的有效優化策略,關鍵機制為短鏈脂肪酸誘導的MEK1/2信號激活,該發現為HSCR非手術治療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并為基于細胞移植誘導腸神經再生相關研究提供新視野。
該研究依托于西安交通大學環境與疾病相關基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神經生物學研究所完成,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臨床重點??平ㄔO項目(小兒外科)等資助。
全文鏈接:https://www.embopress.org/doi/abs/10.15252/embj.2022111139
編輯:馬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