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2 20:10:17
來源: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分享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醫療事業高速發展。作為參與者、見證者,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一病區主任趙虎威見證了咸陽醫療事業10年間的奔跑風姿,自己和團隊的奮斗身影也與健康咸陽同框定格。
牢記醫者使命,為1%的希望付出100%的努力
神經外科是危重患者最多、工作最苦、風險最大的專業。十年來,為了危重患者1%的希望,趙虎威主任帶領他的醫護團隊,強基礎、學技術、提服務,力求最大限度的挽救病人的生命。
回顧每一位危重病人救治,他常常對科室的醫生講:一個患者是一個家庭,病人家屬對我們寄托很大的希望,明知手術有風險,也要上,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
54歲的李師傅,是家里的支柱,經營著自己的五金生意,進貨時發生意外,急性硬膜外血腫、腦挫裂傷,急診送到醫院時,瞳孔已經散大。趙虎威詳細查看病人后,從專業角度分析,雖然瞳孔散大,但血壓、呼吸還基本正常,說明病人的腦干功能尚未喪失,立即手術或許還有救活的機會,他詢問痛哭的家屬是否愿意試一試,家屬抱著最后的希望,同意手術,最終,手術很成功,患者也恢復的很好。
對于高難度手術,是否擔心過手術風險。趙虎威坦言,確實有,但面對未知風險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預案。“術前,不僅要對患者進行詳細評估,還得考慮術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以及術后存在的并發癥,更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擔當精神。”趙虎威說。
肩負醫者責任,積極探索微創技術
讓“不能”變為“可能”。十年來,趙虎威主任帶領他的醫療團隊,在腦出血、脊柱脊髓病變方面探索開展微創手術,取得創傷小、恢復快、花費低等優點,深受患者和同行贊譽。腦干出血一直是神經外科治療的難點,趙虎威團隊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采用“三點兩面”定位法,利用微創經皮穿刺軟通道置入法,引流清除腦干血腫,先后救治20余人次,療效確切。
“即便我是神經外科專科醫生,如果不是親身經歷這位患者的救治過程,很難相信這個故事......”曾經有位因車禍導致的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經過救治,雖挽救了生命,但一直處于昏迷狀態,因此喚醒便成為神經外科醫護人員面前新的難題。
趙虎威邀請神經內科、影像科、神經電生理科、營養科、針灸理療科、康復科、高壓氧室等各科專家,組成神經外科昏迷促醒中心MDT團隊,為患者擬定詳細的促醒計劃,實施精準對癥治療。專家組每周都會共同查房,跟進昏迷患者的治療進度,經藥物、直立床訓練、針灸促醒、中藥促醒、正中神經電刺激、經顱磁刺激治療等方法促醒,康復科、營養科和心理科專家配合提供功能康復、心理調節、營養支持方面的幫助,六個月后,患者終于清醒。
“科學評估伴隨整個促醒過程,持續治療、評估、再治療,只有經過評估發現患者的功能有所提升后,才會開始下一階段的治療。”趙虎威明白患者及家屬的期望,盡最大努力在每個環節上做到萬無一失。
見證醫學教育發展,培養“頂天立地”醫生
傳承師者精神,熱忱培養年青醫生,構建神經外科創新團隊。作為學科帶頭人之一,趙虎威十分重視學科建設,他帶領的團隊年輕但經驗豐富。他深知一個優秀的團隊必須要有人才培養的長遠規劃,專科發展最終要靠人才的培養。趙虎威主任以身作則,要求團隊的醫護人員,必須重視臨床一線工作,熟練掌握神經外科基本知識和常規操作,鼓勵青年醫師專業有特長,學術有專攻。
在他的嚴格要求和精心培養下,“內鏡之星”趙悅、“微創之星”徐宣樂、“博士之星”王國飛等一批中青年醫生脫穎而出,共同組成神經外科這支實力水平不斷壯大、人才結構趨于合理的優秀團隊。
十年來,神經外科已經擁有優良的設備和精湛的診療技術,現有醫護人員近30名,床位40張,年手術量500余臺,迎來科室發展的黃金時期,形成了以微創腦出血、內鏡神經外科、功能神經外科、脊柱脊髓神經外科、腦血管病神經介入、腦脊髓腫瘤等為亞專業的治療方向,各專業組的發展已小有成就,部分專業達到省內先進水平。
十年樹木,樹猶如人。趙虎威與科室不斷成長進步。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在歲月的長河里,趙虎威和他的團隊也在不斷前進。下一個十年,趙虎威將懷揣更多情懷與抱負投身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中,建設一支醫德高尚、技術精湛、富有愛心的神經外科團隊。
編輯:李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