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5 11:16:06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
陽光訊(郭玲玲 記者 鄭亞雷)“如果說影像醫學是醫生的第三只眼睛,那么,CT由于有放射性可稱是火辣的眼睛,一年只能看1-2次;而超聲波無害就是溫柔的眼睛,方便可以隨便看。”
“我經歷了A超到B超的革命......沒想到超聲醫學發展這么快。”
“超聲檢查現在的應用范圍很廣,能做的事情很多。”......
超聲是聽不到聲波,可謂“無聲”,做到“無聲勝有聲”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有人做到了;一直低調的他成了超聲影像的大咖!超聲人本是一群可“隱”于幕后亦可上“前線”的“跨界”醫生。
在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這群人的領路人是一名扎根超聲學界四十多年的“老”超聲人,他叫周曉東,連續多年入選“中國名醫百強榜-介入超聲治療專業Top10”;他曾帶領團隊打造了獨特的“超越無止境 無聲勝有聲”的超聲文化,使超聲科位列全國第6;憑的是該學科堅實的基層和多年努力奮斗的結果。
在他身上,有著與超聲波相同的氣質,既有西北漢子的果斷和豪情,也有儒雅和和細膩。而今,輾轉新的“戰場”,周曉東想帶新的團隊走得更遠。
精于術業 無聲勝有聲
在周曉東看來,超聲影像是一只溫和而有力的“眼睛”;在記者看來,周曉東有著與超聲醫學相近的“性格”---對生活的感恩、對夢想的堅持和對事業的默默奉獻。
1956年,周曉東出生在平利縣洛河區水坪公社永紅大隊一個四合院里。隨著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相繼出生,家里人口多,勞力少,生活擔子越來越重。當過兵的父親希望兒女依靠讀書改變命運,周曉東特別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他一邊暢游在知識海洋里貪婪地吮吸著豐富的養分,一邊利用課余時間照顧弟妹、干家務活,勤勞懂事贏得了左鄰右舍的交口稱贊。1971年,他考上了平利中學,成為水坪公社建國以來唯一的高中生。高中畢業,從小就向往“戎馬倥傯,枕戈待旦”軍旅生活的他,決定報名參軍,報效祖國。
1977年,有著兩年軍齡的周曉東考上了原第四軍醫大學醫學系,四十多年的從醫生涯,周曉東耕耘不輟,孜孜不倦地向老師、向書本、向實踐學習,勇立時代最前沿,搶占科技制高點,在布滿荊棘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了一串閃光的足跡:他不斷總結超聲診斷技術,堅持撰寫醫學學術論文,在《中國超聲醫學雜志》、《中華醫學影像雜志》、《西北國防醫學雜志》等國內重要超聲醫學刊物發表聚焦超聲相關論文6篇,在Echocardiography , SURGICALONCOLOGY ,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 ORIGINAL RESEARCH 等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聚焦超聲相關SCI數十篇。其中,《HIFU誘導微泡爆破的生物學效應及其可控因素研究》、《超聲無創定位與治療室性心率失常的方法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另外,主編了《實用超聲診斷手冊》(第2版修訂)、《全國醫用設備實用人員(CDFI醫師)業務能力考評考點解析》、《臨床超聲診斷學》(第2版/本科臨床/配增值)等近十部專著。
學極以致用,用醫術仁心造福患者,這是他的初心。
在周曉東的一本筆記本扉頁寫著這樣一句古語:“凡大醫治病,必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在他看來,“初心+細心”方顯“仁心”。
超聲影像就像是臨床醫生的“第三只眼睛”,這只眼睛看得越準,就越能助力疾病的診斷。無論給哪一位患者做檢查,周曉東都是一絲不茍,慎之又慎,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全力為臨床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
20多年前,一名懷疑肝癌準備手術的患者找到周曉東,因為術前這名患者經過CT、DSA造影等檢查均未發現肝癌病灶,但是在做肝DSA造影時局部用了化療藥,之后腹痛反而加劇了。難道不是肝癌?周曉東帶著疑問用先進的超聲造影技術為患者檢查,終于發現了病灶,經病理確定為轉移的“腺癌”。“這個病例的影像學檢查并不是很典型,所以診斷是有一定難度。”周曉東說,其實,在醫學中,遇到不典型的病癥很多,靠的是醫生的經驗和耐心,“不僅要通過現象看到本質,還要通過當下的癥狀看到它(病程)的發展。”
另外,周曉東還有一項“絕活”,即“外傷實質性臟器活動性出血的超聲診斷與治療”,就是利用超聲造影獲得更明確的活動性出血及其部位,在超聲引導下微波止血。超聲造影極大提高超聲診斷檢出率和鑒別效率。
一次,周曉東接到消化科的電話,要求超聲ICU看一個患者,情況十分緊急。原來是上午做了一個肝內門、體靜脈分流的布卡氏綜合癥患者,術后一直血壓低,已有出血性休克的表現。“我接到電話后,分析患者可能還在出血,如何去解決這一臨床問題,就想到了能否用超聲造影幫忙?抱著試一下的心里做了超聲造影,但結果讓人興奮不已,不斷看到了肝臟表面正在出血,而且顯示了出血的具體部位。”
事后,周曉東和團隊仔細分析過程:超聲造影用的是血池造影劑,造影劑不會出到血管外,一旦有造影劑溢出血管外就意味著臟器破裂或正在出血。為此,他們提出了“超聲造影可顯示臟器活動出血”的科學假設,后通過實驗研究發現,過去只有手術開腹才能看到內臟活動性出血,現在通過超聲造影在體外就可以觀察內臟活動性出血及其部位。該項目申請到軍隊重點課題。超聲科聲名鵲起,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為西京醫院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醫學影像超聲專業組,周曉東擔任組長,完成多項多中心的臨床試驗。相關課題《超聲造影劑對腹部實質性臟器損傷及出血的定性與定量研究》獲衛生專項基金資助,該技術應用居國內領先水平。”
不斷攀登 超越無止境
去年12月,陜西省超聲醫學工程學2019年年會暨“彈骨論筋,聲入淺處”——肌骨、淺表及血管超聲專題研討會在西安舉行。會上,由陜西省超聲醫學工程學會、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主辦“關注女性 · 健康陜西”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該活動聚集了省內超聲學界、眾多專家,圍繞女性常見疾病的防治開展系列活動,各醫院將組織專家團隊,攜帶先進診療設備,前往基層,為廣大女性做常見病的篩查與診治,向社會大眾宣傳普及女性健康科普知識,提升基層女性常見病診療水平,讓公益之薪火惠及基層患者。
作為陜西省超聲醫學工程學會會長、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超聲診療中心主任,周曉東是活動的“牽頭人”。他介紹,舉辦這系列活動的初衷是想推動全社會對女性健康予以更多的關注,“我們做的這些,只想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其實,關注女性健康,他和團隊做的不止這些。
據流行病學調查統計,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的常見多發病,30-50歲的育齡婦女患病率為30%左右,每年約有80萬婦女做子宮切除術。因傳統手術方法,創傷面大、康復慢,難以確保生育功能不受影響,給患者生理和精神上帶來極大的創傷和痛苦,給家庭帶來不和諧的音符。看著患者痛苦無助的眼神,作為醫生,周曉東覺得自己有責任去迎接挑戰,讓 “子宮肌瘤患者接受微創治療后、保住子宮,生育能力不受影響”成為現實。
于是,他在國內率先開展高強度聚焦超聲(HIFU)無創治療技術,利用超聲波聚焦產生熱凝原理,使肌瘤凝固、變性、失活,使正常子宮結構和功能不受影響,并具有不開刀、不住院、更安全等特點。
截止目前,他已經成功治療1000余例子宮肌瘤患者、20余例宮外孕患者,應用此技術臨床治療宮外孕的國外文獻尚未見報道,開創了醫學史上的“先河”。
“我和我的團隊采用微創技術做了1000余例子宮肌瘤,使她們保住了子宮,有的還順利懷孕。”周曉東說,這項技術的開展,使很多女性患者保住器官、功能,留住美麗和青春,得到臨床和患者的普遍認可。
超聲學像這樣由“幕后”轉向“臺前”成為一種有效精準的治療手段,這在三十多年前,對于剛從中國空軍醫科大學(原第四軍醫大學)畢業留在西京醫 院超聲科的周曉東來說,是沒法想像的。那時,醫院用的還是A超,黑白屏上呈現一條幅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由于這項技術的局限性,使其即使作為診斷輔助技術都有些“吃不準”,何以作為治療的“主力”?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我國的超聲醫學憑借中國超聲人“解放思想、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精神,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在世界超聲舞臺上書寫了中國超聲奇跡。周曉東是這一“奇跡”的見證者,更是其中的參與者。
1996年,周曉東憑著過硬的專業技能,成為西京醫院超聲科主任。此后,他不斷攻難克堅,開拓創新,艱辛探索,帶領團隊列陣沖鋒在醫學領域的最前沿---在西北地區率先開展包括病灶穿刺病理活檢及局部治療、超聲引導下微波、射頻技術治療腫瘤等各種介入超聲診療技術,逐漸形成特色,解決了大量疑難疾病的診治工作;在國內率先開展超聲造影技術,研究發現了閉合傷臟器活動性出血超聲造影的特征、完成腹部臟器造影、實時心肌造影、乳腺、甲狀腺等多個器官的超聲造影;獲得了更明確的圖像和臟器血流灌注特征,極大提高超聲診斷疾病的檢出率和鑒別能力,超聲科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為西京醫院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專業學科之一。
采訪的最后,他選了三個詞形容自己:好人、感恩和像一只蠟燭。
他說,當醫生,為人治病,做了一點好事,善事,是個好人;“我是部隊院校培養出來的醫學生,在校學政治、學基礎專業知識和醫療技術,成為有用之才,要知道感恩。首先要感謝國家、人民和老師的培育;其次要感恩患者,是他們承認和成就了我們。”最后,他說自己愿意做一支蠟燭,一只還在燃燒的蠟燭,雖然現在已經退休了,但退休不退職,還在發揮余熱,“我還要繼續努力工作,為更多的患者帶來健康與光明。”
說完這話,他就趕赴科室每周的學習例會現場,給年輕醫生分享知識經驗。
周曉東教授簡介
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超聲診療中心主任
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教授
原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超聲醫生科主任
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副會長
中國超聲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腹部專業學組組長
陜西省超聲醫學工程學會會長
《中華超聲影像雜志》副主編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副主編
全軍大型醫療設備評審委員會專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專家
以第一或通信作者發表論文160余篇,其中SCI論文49篇,最好的雜志JACC(影響因子19.8分);主(參)編專著12部。培養碩士、博士58人,2010年指導研究生獲“全軍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隊院校育才獎銀獎。
近年來,獲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6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全軍科技攻關重點科研課題1項、創新專項等軍隊課題3項。
從事超聲診斷近四十年,擅長領域為介入超聲診斷與治療,在國內率先開展聚焦超聲、微波消融治子宮肌瘤等實體腫瘤,在西北地區首先開展經皮超聲引導射頻、激光和冷凍治療肝癌、腎癌、肺癌、甲狀腺癌、胰腺癌及腹膜后腫瘤等,相關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編輯: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