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郭玲玲 記者 鄭亞雷)他有一句口頭禪:“不拋棄,不放棄。”他用這種態度真誠對待每一位患者,踏實做好每一件事;
他鼓勵團隊多看英文文獻、用英文撰寫論文,他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英文是進身之階,登高望遠,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他的科研是圍繞“why、what、how”展開的,在點滴實踐中不斷自省,用臨床中的疑惑引導科研方向,用科研中的成果參悟實踐之道;
他是別人眼里的“苦行僧”, 每項科研從立項到出成果,有些需要五年、八年、甚或十年,但他卻說,耐住了寂寞,挺好;
他說,自己是一幸運的人,找到喜歡的職業,不忘初心,錘煉技術,無謂朝夕辛勞,惟愿懸壺杏林;
他是國內”TIPS ”的宗師級人物,在2020年全國消化病專家國際學術論文影響力百強排名中位列第6;
他就是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原消化介入科主任、現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消化病醫院執行院長韓國宏。
專家介紹
韓國宏院長簡介:
消化病院執行院長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消化病醫院消化介入科主任
原西京醫院國家消化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血管介入組組長
亞太原發性肝癌理事會理事(APPLE Council Member)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介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常委兼腫瘤介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消化微創與介入協作組副組長
衛計委肝癌診療規范專家組介入治療學組副組長
陜西省醫學會介入放射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曾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介入學組副組長
韓國宏以第一負責人承擔/完成國科金重點國際合作項目、863子課題、國家“十一五”支撐課題等10余項。以第一完成人獲2017年軍隊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并作為主要成員獲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獎,獲2018年度第二屆國家名醫盛典-國之名醫 優秀風范稱號,2011年至2018年連續八年被評為《中國名醫百強榜》TOP10DR。牽頭撰寫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專家共識》, 連續受聘國家衛健委《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1版、2017版和2019年版)》編寫專家委員會介入治療學組副組長。主編參編專著3部,指導或輔導碩士31名,博士11名,博士后1名、研究員2名。
Why:敬業
韓國宏曾先后留學日本金澤大學和香港大學。2010年以來,他圍繞門脈高壓和肝癌的多項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 Nat Rev Gastro Hepatol、J Hepatol、Gut、Lancet Gastro Hepatol、Hepatology、Ann Oncol、Clin Cancer Res、Radiology等國際消化病領域頂級雜志發表SCI論文140余篇,單篇論著最高29.84,其中大于20分和10-20分的論著分別為4篇和9篇。
在這些學術成果里,有近90%的論文均為英文撰寫,除此之外,他能用流利的英語跟業內大咖無障礙交流。
“我一直對英語很感興趣,從讀書的時候就認真學習英語,因為我覺得英語是一門很重要的工具,它能幫助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了解最前沿的進展。這樣,知己知彼,你就知道該往哪里走”韓國宏說。
更廣闊的世界,這對曾在國內最頂級的消化病醫院工作了近30年的他來說并不陌生。韓說,消化病學科最頂尖的是美國的Mayo Clinic(梅奧診所),“成長,無論是團隊還是個人,都需要一個高遠的目標,在西京的時候,我們的目標就是梅奧!”現在,作為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消化病醫院的掌門人,他也為消化病院的發展作了高遠的“立意”。
從小,韓國宏就是一個“學霸”,1980年參加全國高考,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時的第四軍醫大學。成為一名醫生,是他的一份執念,也是父輩給他烙下的印記。“我父親是一名藥劑師,他其實很希望我能成為一名醫生。”
正因為這樣的夢想與熱愛,大學時,他孜孜不倦地學習醫學專業知識,學習英語,為今后的個人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會在學校,他們(同學)都叫我‘苦行僧’。”原來,為豐富師生生活,軍醫大學每周五都在操場放映電影,韓的宿舍在操場邊上,能從窗戶直接看到放映幕布,很方便,所以周五晚上,舍友們就會搬著凳子坐在窗前看電影。而這時,韓國宏總是把書包一挎,跑到教室或圖書館看書去了。他說,人想要做事情,就需要守住夢想,耐住寂寞。
直到現在,他也還是保持著“苦行僧”的“做派”,喜歡“泡”在醫院,為處理或討論臨床病例、學習文獻、做科研、指導學生,每天晚上10點以后才離開。別人看他辛苦,但他卻樂在其中,“一個人能從事自己摯愛的事業是很幸運的,我慶幸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對此,他心懷感恩。
功不唐捐。1985年,他又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并留校任教,進入西京醫院放射科。
“這一腳踏進放射科就是12年。”在那里,他積累了扎實的放射學理論知識及實踐經驗。正因為如此,時任該院消化科主任的樊代明院士力薦他“轉戰”當時還沒有興起的消化介入學。
“樊院士高瞻遠矚,看到了開展消化介入治療的發展前景,所以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相關的布局。”消化介入學是一門交叉學科,需要醫生同時具備消化病學和放射學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相比于從消化醫生轉戰放射,將放射學醫生培養成消化病醫生,要容易一些。因此,樊代明“看上了”韓國宏,也促成他完成了從醫技科醫生向臨床醫生的“蛻變”。
What:執著
“我不是來‘拉’患者的,我只是介紹一下自己,告訴大家我能治什么病,我多年致力于TIPS的相關臨床和研究,因為它是目前治療肝硬化急性出血的一種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在近期的一次義診中,韓國宏“單刀直入”的致辭直接干脆。在多年的醫療實踐中,最讓韓懊惱的是病人人輾轉多地或多家醫院,沒有找到正確的醫生、在正確的時間、得到正確的治療,花了錢不說,重要的是耽誤了正確治療的時機。
說起“TIPS”,韓總是神采飛揚,眼里帶光,滔滔不絕。
“TIPS手術”,即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是通過在肝靜脈與門靜脈之間的肝實質內建立分流通道,達到降低門靜脈壓力來預防和治療因門靜脈高壓引起的食管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出血或頑固性腹水。該手術不開刀、創傷小,但操作過程復雜、技術難度大、安全風險高,是目前外周血管介入中難度最大的手術之一。
據統計,韓國宏教授所帶領的消化介入團隊是國內最早開展TIPS手術的團隊之一,迄今已成功開展該手術約3200余例。
上個月, 韓國宏帶領團隊成功為一位因嚴重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管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出血的患者實施了TIPS。這位患者是右位心臟,許多重要臟器的解剖結構與一般人不同,使得手術難上加難,團隊反復研究患者肝臟及心血管的特殊情況,詳細討論了手術方案,決定放棄常規的肝靜脈穿刺,另辟蹊徑,憑借多年的經驗和嫻熟的技術,毅然選擇高難度高風險的肝后段下腔靜脈穿刺門靜脈左支,并最終成功地在下腔靜脈與門靜脈之間放置了TIPS專用支架,解決了困擾該患者多年來上消化道出血。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手術臺上每一個嫻熟的操作,背后都是無數個日日夜夜對技術的琢磨。焚膏繼晷,動心忍性,正是他“不拋棄、不放棄”座右銘的真實寫照。
不拋棄,不放棄。對患者如此,對科研亦如是,“就像有些患者做一次手術還沒法根治疾病,有些科研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出成果。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要對自己說,堅持住!”
多年來,韓國宏帶領團隊在完成大量臨床介入手術的同時埋頭科研,突破了門靜脈血栓這一TIPS術的禁忌癥,通過隨機對照研究證實了TIPS與保守治療相比在預防再出血和門靜脈再通方面的優勢,并建立了肝硬化門脈血栓治療策略;在TIPS治療門靜脈曲張出血領域確證了早期TIPS能改善急性曲張靜脈出血患者的生存,而患者基礎肝功能越差,生存獲益越多;發現了小直徑支架能夠降低TIPS術后肝性腦病的發生;在布加綜合征領域開展國際迄今為止唯一一項隨機對照研究,證實了開通治療術中常規支架置入對手術有效性的改善;建立了肝癌患者接受介入治療的預后模型,以便臨床工作中對患者的結局進行個體化預測和危險分層。
“我常跟我的團隊講,做研究,不是盲目跟風,不能人云亦云,也不是為了讓醫生評職稱、研究生混畢業。我們帶著鉆研、要從熱情上升為激情、進而升華為癡情,創新性的去做有臨床價值、解決患者問題,最好有可能改寫國際指南的研究。”這種精益求精的執著精神為今天的累累碩果種下了最初的種子。每年的國際肝病領域學術會議的口頭發言交流會場上,總活躍著韓國宏的身影。這5年來的10項口頭發言中,6篇已經以高質量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上,并改寫了7項國際指南。
“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讓國際學者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讓中國的研究在西方話語權體系下的國際指南中占據一席之地。這樣的夢想曾經對于我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但我們還是一步一步實現了它,事實也證明,為之奮斗是我們做過的最正確的選擇。”
How:篤實
在韓的眼里,任意開檢查開處方、或者不顧手術適應癥的行為是“糊弄”患者的行為,他對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深惡痛絕。這種行為在他的團隊是禁止的,“要認認真真實實在在地對待患者,糊弄患者就等于是糊弄你自己。”
他認真審查科室患者的檢查及處方,常常提出“這個檢查為啥要做?”、“哪種診斷方法最準確?”、“治療怎么做才是對患者最好的?”、“什么治療最安全有效?”、”“如何使患者受益最多?”等問題,鼓勵大家多思考, 以患者利益為中心,“該做的檢查一個都不能少,不該做的治療就算有條件做,我們也不能做。”“有的耗材貴但并不實用,這樣的耗材我們不能選,不能讓患者花冤枉錢。”這是他的理念。
每遇到疑難險重的手術,韓都會親自完成,而一般的手術中即使沒有上手,他也會密切關注手術過程,并對其他手術醫生進行細致入微的指導。他認為,只有這樣真誠負責地對待患者,患者才能真正信任醫生。正因為如此,患者和他成了“熟人”。
“從2008年,父親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后,韓教授為他成功實施了介入治療手術。至今,整整十年了。父親仍能夠平安地站在我們面前和我們有說有笑,我們這些做兒女的真的很感謝這些好醫生。“一位來自青海的朱姓患者家屬在韓國宏的好醫生主頁上這樣寫道。
從醫多年,他對于自己的患者從不敷衍。在他們出院后,還會安排人員進行跟蹤和回訪,以及時掌握患者身體恢復的情況和病情進展。每治療一位患者,他和團隊都會為患者建立一份紙質檔案和電子檔案,里面詳細記錄了患者入院前、手術中和出院后所有病情有關的信息。而韓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也會記下自己治療過的各種典型病例和疑難患者。對于這些患者,時隔多年,他也依然能夠清晰地回憶起患者的姓名、病情的輕重,以及當時手術中的難點。
“術后恢復怎么樣?”
“這個患者皮膚是有點黃。”
“他的膽紅素為什么高?”
......
下午四點半,隨訪專員雒博晗向韓國宏匯報一名“老”患者復查的情況,她是韓團隊里專門負責回訪患者的工作人員,負責收集患者的每一項數據,并形成初步報告。韓向她詢問了一系列細節問題,她翻開手里的大小檢查報告單及影像片子一一回答。這,是韓每天的常規工作之一。
他說,做完手術不是萬事大吉,手術只是開始。作為醫生必須密切關注治療之后患者病情有沒有改善、生活質量有沒有提高、是否需要醫生的進一步協助。這樣做不僅是為了總結經驗教訓和協助患者恢復,還是為了掌握重要的臨床數據。
他有一套名為《以臨床研究 促科學發展》的講座幻燈片,里面記錄著他和團隊關于TIPS治療技術、布加綜合癥及肝膽胰腫瘤的介入治療等方面的重要科研成果,共收錄了100多頁。這些科研平均歷時5年,正是以追蹤隨訪患者多年的數據為研究基礎。談及這些科研開展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韓國宏如數家珍:“每一項研究都不容易。我到現在都記得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阻力。當然,如果一項研究容易做,那大家早都去做了。正是因為我們踏踏實實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做,才會有今天這些成果。”
深入研究的結果,是為了造福患者。他認為,對患者來說,最大的“運氣”就是在對的時間(患病時),能第一時間遇到對的醫生,得到對的診療。“我們團隊有很明確的學科優勢及發展方向,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行醫,正如他用數據做科研一樣,穩扎穩打。“西岳風雨起蒼黃,同心正道是滄桑。”這是韓國宏幻燈片中的結語,“我們(消化病醫院)要對標國內頂級消化科(院),努力打造優勢學科,以發展出‘臨床+科研’都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專科醫院!”
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消化病醫院簡介
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消化病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及保健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專科醫院,是西北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綜合實力最強的消化疾病診療中心。
醫院現有床位600多張,設有消化門診、消化內鏡中心、消化介入中心、消化重癥監護室及消化內、外科住院部等。
醫院擁有世界先進的消化電子內鏡、放射介入DSA及達芬奇機器人等高端設備,配有各種功能齊全、標準的檢查室、治療室及手術室和一批技術精湛、服務一流的消化病專科診療團隊。已與日本、韓國、英國等國際頂級消化病專科合作進行學術、技術交流和人才培養,不斷進行人才儲備升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消化內鏡診療中心,消化介入診療中心、腸瘺治療中心、消化道腫瘤轉化治療中心、炎癥性腸病診治中心、胰腺疾病診治中心、急慢性肝病診治中心、胃腸功能和動力障礙性疾病診治中心等,將全力佑護大眾健康、提供最佳醫療服務。
編輯:薛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