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9 23:12:47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
陽光訊(朱爾曼 記者 鄭亞雷/文 胡佳/圖)為貫徹第20屆“全國科技活動周”相關要求,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宣傳科技戰疫先進典型,講好一線抗疫故事,8月29日,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千人會議廳隆重舉辦“西安交通大學科技抗疫成果展示與交流會”。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陜西省委教育工委書記董小龍、陜西省委科技工委副書記蘭新哲、陜西省衛健委副主任楊聯昌、西安市衛健委主任劉順智、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趙昌昌、宮輝、副校長顏虹、黨委副書記趙軍武,以及醫學部抗疫人員代表、三所直屬附屬醫院、部分非直屬附屬醫院醫護人員代表、醫學部師生代表共500余人參加大會。大會由醫學部黨工委書記陳騰主持。
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顏虹首先致辭,他說到,新冠肺炎疫情洶涌來襲,廣大醫務工作者、疾控工作者和科技人員勇敢站在抗擊疫情戰場最前沿,交大302名勇士聞召而動、臨危不懼、辭別親人,向著武漢勇敢逆行,抱著以命換命的誓死決心,勇敢扛起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者使命,救死扶傷、力挽狂瀾,成為當之無愧的國之肝膽,這正是交大醫學“興醫強國”人文精神的真實寫照,他們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做出了交大、陜西乃至中國的貢獻,向所有抗疫勇士致敬。
陜西省委教育工委書記董小龍向交大抗疫英雄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他指出,疫情發生后,我省高校第一時間組織各學科團隊展開應急科研攻關,取得了一系列應對有效的科研成果。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西安交大勇挑重擔,派出多批醫療隊和科研人員,積極開展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將科學研究與臨床實驗系統結合,投身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彰顯了陜西高校應有的使命與擔當。希望交大全體師生弘揚西遷精神,向以施秉銀教授為代表的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優秀代表學習,創新驅動發展,科學普惠民眾,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我省由科技教育資源大省向創新驅動強省轉變、奮力譜寫新時代陜西追趕超越新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陜西省委科技工委副書記蘭新哲在講話中說到,參加這個會感受到交大科技活動周的展示非常生動形象,特別是交大一附院的科技抗疫展讓人非常震撼。大學的使命是培養人才、科技創新、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在抗疫的戰場上,交大醫學人的表現讓大家看到了交大西遷精神的傳承,戰疫英雄的光輝事跡讓人看到了高校的希望、醫學的希望。交大醫務工作者在抗疫中產出了科技成果,體現了創新思想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希望借助科技活動周,交大能再攀科技高峰。
陜西省衛健委副主任楊聯昌在致辭中表示,大會大家共同見證了西安交大在抗擊疫情中做出的突出科技成就和貢獻,對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促進科技創新具有重大示范意義。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交大302名勇士是陜西援鄂抗疫的主力軍,為打贏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貢獻了陜西力量,施秉銀院長、鞏守平書記、郭佑民教授等優秀代表救治患者、科技攻關,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醫療衛生職業精神、抗戰遷陜精神和西遷精神。當前,抗疫雖然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絕不能掉以輕心,醫務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要協同起來,為戰勝疫情做出新的貢獻。
在大會報告環節,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施秉銀院長以《弘揚醫學人文精神全力救治新冠患者》為題,深情回顧了帶領醫院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兩個重癥病區奮戰的日日夜夜;西安交大公衛學院院長莊貴華教授以《分析數據 研判疫情 建言獻策 技術支撐 交大公衛人的努力與付出》為題,講述了自己帶領公衛團隊投身疫情防控的經歷,介紹了團隊開發數據采集、管理云平臺等科技成果,呼吁大家要更加重視公共衛生工作;西安交大機械學院教授、天隆科技創始人彭年才以《核酸檢測有利器 科技抗疫顯身手》為題,介紹了他的科研團隊研發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及檢測儀器廣泛應用于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40余個國家級地區,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西安交大一附院影像科郭佑民教授以《“抗疫”工作匯報與基于AI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像診斷》為題,介紹了他帶領的團隊研發的新冠肺炎影像快速輔助診斷系統的內容、特點和應用,特別是免費開放給全國醫務工作者使用,極大助力了科技抗疫;西安交大二附院黨委書記鞏守平以《“疫”不容辭與見“疫”勇為》為題,講述了他帶領援鄂醫療隊勇敢奔赴疫區、全力救治患者、給與人文關懷、圓滿完成任務的抗疫經歷。
隨后,與會領導為抗疫英雄中的優秀代表頒發“西安交通大學戰疫英雄紀念章”并合影留念。
西安交通大學王樹國校長在講話中表示,這次展會很有意義,契合了當前的主題“民族的靈魂”。這次疫情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考驗著國家能力,包括執行力、動員力,特別是醫務人員的奉獻精神和戰疫力量。疫情毫不偏袒,證明表現最出色的是中國,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在新冠疫情這個重大歷史事件面前,每個人都應把自己和國家結合起來,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沒有人能獨善其身。著眼未來,健康中國是主題,醫學尤為重要,醫學要創新,創新的落腳點是人,因此我們要把人才隊伍建設得更強大。要做到真正的創新,就要用創新推動社會實際進步。我們看到了戰疫的閃光點,更好地理解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體會到了中華民族偉大之所在。
會前,參會領導和與會人員參觀了由西安交大一附院、二附院主辦的科技抗疫成果展及抗疫實物展。
編輯:薛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