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1 14:10:24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
陽光訊(霍曉薇 記者鄭亞雷)提起西安交大一附院張玉順教授,大家最初對他的了解都是成功進行先天性心臟病封堵手術2萬余例,創下中國及世界多項首例創新性醫療技術,被譽為世界“先心病封堵第一人”“中國補心第一人”,“封堵王”這些稱號,而2013年,張玉順在美國參加學術會議時張玉順教對卵圓孔未與心腦血管疾病之間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并隨后開展了相關的科研,井在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卵圓孔未閉和腦血管疾病》一書,越來越多的不明原因的腦梗患者得到獲益,從此心源性腦卒中的預防成為了張玉順教授新的研究方向……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張玉順教授率先在西北開展了首例左心耳封堵術這項預防房顫腦卒中的尖端技術,又使房顫患者得到了福音,傳統的房顫患者,最大的危害是卒中!!(傳說中的中風)一般選擇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的話需要終生服藥,副作用較大。一般的治療方法為射頻消融術,房顫一次導管消融術成功率約為60%-80%,兩次或者多次導管消融術成功率可達80%-90%。術后還需要服用一段時間的抗凝藥物。抗凝藥物是為了抗血栓的形成,以免發生卒中。抗凝藥又分傳統華法林或者新型抗凝藥達比加群等。但是服藥多少都有一些出血風險。服用華法林更是比較麻煩。為了控制血栓形成,又不想吃藥,就可以通過左心耳封堵術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因為血栓的起源是在左心耳,通過手術,用封堵器把左心耳堵住,就從根源上控制了血栓的形成以及血栓跑到全身以及大腦。所以,左心耳封堵器對于治療房顫來說,就是把左心耳——形成血栓的地方,從根源封堵住。
時至今日,張玉順教授率領的西安交大一附院結構性心臟病團隊已完成左心耳封堵術314例,屬國內領先水平。近日,在西安交大一附院的介入手術室內,舉行了WATCHMAN左心耳封堵200例的慶典,值得一提的是既張玉順教授之后,團隊中謝學剛醫生也被授予了WATCHMAN左心耳封堵全球帶教專家資質。據張教授介紹:“2019年8月,歐洲心律學會(EHRA)聯合歐洲經皮心血管介入學會(EAPCI)在EuroIntervention上更新發布了經導管左心耳封堵專家共識,強調了超早期預防,即“零級預防”(有高風險發展為房顫、目前無房顫的ASD患者)的左心耳封堵患者的獲益。我國有現有腦卒中患者有1500萬,每年新發病例約250萬,其中不明原因的腦卒中占40%,而目前還有很多的患者不了解左心耳封堵這一手術,所以既然我們的研究是十分有效的,讓更多的病人了解左心耳封堵預防房顫腦卒中的獲益就是我的使命,讓我欣慰的是現在我的學生們也慢慢成長起來,能夠繼續傳承和發展我們的研究,讓更多的患者獲益。”
隨著學科發展,,西安交大一附院張玉順教授手術團隊左心耳封堵術也在日益成熟,從第一例到目前的314例,不但注重技術發展更看重醫療安全質量,減少并發癥發生,保障患者的醫療安全,這一飛速發展,已在全國領先成為西部地區位居榜首的醫療單位,是西北唯一一家全國左心耳封堵培訓基地之一,并且開展了多例疑難危重左心耳封堵及“一站式”左心耳封堵術,創下了多項首例及創新。
張玉順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結構性心臟病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現任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結構性心臟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心臟學會主任委員,中國醫藥信息學會心功能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分會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循證預防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西安醫學會結構性心臟病學會主任委員,《心臟雜志》副主編,《中華心血管病雜志》、《中國醫師進修雜志》、《臨床軍醫雜志》和《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等雜志的編委。
主編專著8部,參編專著10部,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主持陜西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多項,參與國家科技攻關計劃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陜西省科技進步獎及軍隊科技進步多項。
編輯:徐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