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 20:42:13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
他是國內著名心臟病學專家
他是全軍心血管疾病專業組副組長
他在軍隊醫療機構工作38年
他是勇于擔當的大專家
他是患者眼里慈祥的院長


陽光訊( 郭玲玲 記者 鄭亞雷)王海昌,國內心臟病學領域一個響當當的名字,系中國冠脈介入治療第一人。
現任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心臟病醫院院長,歷任中國空軍軍醫大學附屬西京醫院、唐都醫院心內科主任,除此之外,他還有很多學術職務---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心血管病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西安市心血管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陜西省心血管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陜西省起搏電生理學會副主任委員、陜西省心血管疾病質量控制中心副主任、衛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技術培訓項目專家委員會委員等46項任職。
擔當 愛心是醫者的底色
“他很替病人著想,是一位慈祥的院長!”患者這樣評價王海昌。
當被問及“醫者最重要的素質是什么?”的問題時,王院長不加思索地笑答道:“愛心。”
他說,有愛心應該是醫生的底色,“如果醫生能夠在充滿愛心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把先進的診療技術和優質的護理服務用到病人身上,我相信肯定會有更好的效果。”
這樣的理念源于多年前他到美國梅奧診所學習期間的感受,在那里,他真正體會到了醫護人員如何將“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貫穿到實際行動中,“每一名患者,他的困難、他的經歷各有不同,在日常的工作中,醫護人員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傾聽患者的真實想法,盡最大的可能幫助他去實現追求健康、追求完美家庭、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王海昌認為,只有這樣,醫生與患者之間才能建立良性的關系。
今年2月,他作為國際醫學援鄂醫療隊核心專家、援隨(州)醫療隊隊長馳援湖北,在武漢,醫療隊整建制接管武漢市第八醫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2月15日,由于疫情需要,王海昌帶領一支60人組成的醫療小分隊,由武漢出發,冒風雪奔赴湖北隨州,接管隨州市中心醫院感染病區。在那里,他遇到了一名45歲的新冠肺炎重癥患者,剛開始,因為病情的原因,這名患者不愛說話,整天心事重重的樣子,作為援隨醫療隊隊長,王海昌深知治病需要外因內因一起作用,他每天叮囑當班的醫護人員盡量抽時間陪患者聊天,用輕松的方式來進行開導,還把自己帶過去的食物分給患者,漸漸地,這名病人對醫護人員打開了心扉,話也多起來,“那個病人就說,你們放心,我一定盡量多吃飯,配合你們的治療,我有信心活下去!”聽到這樣的話,王海昌覺得很欣慰,他不斷調整治療方案,為“外因”加碼,不久,那名患者治愈出院了。援隨27天,國際醫學醫療隊負責感染病區,共收治143名患者,治愈出院96人。
“王院長常跟我們說:咱們是醫生,要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想一想如果患者是你的父母兄弟,希望醫生用什么樣的態度去診療,那么我們就該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服務患者。”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心臟病院心內科二病區教授廉誠這樣談起王院長,他與王海昌2015年相識,那時他是中國空軍軍醫大學附屬唐都醫院CCU(心臟重癥監護室)住院總醫生,王海昌時任該院心內科主任。
廉誠說,如今,“換位思考”的工作態度已經影響著心臟病院的每一名工作人員。
專業 打造不斷創新的一流團隊
自去年9月25日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全面開診以來,心臟病院的成績單里出現了多個“突破”:10月30日,心臟病醫院成功完成高難度法洛四聯癥根治手術,成功挽救了一名54歲的罕見法洛四聯癥、高血壓病3級患者,據查,這是目前國內年齡最大的法洛四聯癥根治手術;11月,成功救治一名高齡心臟驟停半小時患者;12月24日,101歲的老人被送往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心臟病醫院急救,在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下,老人轉危為安;今年4月10日,心臟病院開展國際首例心肌橋旁路移植手術;開辟心臟治療加心理治療的“雙心”門診......
這些“第一次”與王海昌的履歷一樣閃著“持續創新”的光:1997年,他開展西北首例三腔起搏器治療心力衰竭獲得成功;2000年,他完成了西京醫院首例體內植入式除顫儀;在西京醫院首開左心耳封堵術;中國冠脈介入治療第一人;......
“只有不斷創新診療技術,才能為患者更好的服務。”他認為,創新是圍繞病人的需要,是以更好的治療效果和更優的就醫體驗為導向的,這是醫生的生命力,而創新的基礎在于不斷學習。
作為心臟病院的”當家人”,王海昌認為自己有責任為團隊創造學習的條件。
心臟病院每周三都要舉行一場名為“復盤會”的分享活動,這是院內交流的公眾平臺,每期由幾名醫護人員進行技術或病例的分享,理論或實踐均可,“通過分享讓大家一起討論可行性、可取性,思想可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另外,每個人分享后,王院長還會耐心地從細節上進行指點,真的挺受益的。”談起復盤會,心內科二病區護士長張小娜說,大家都特別期待這個活動,“每次結束,大家就開始爭著報名參加下期分享,王院長和專家們點評得特別仔細,這對大家都是一次再學習的機會。”
理論最終要落點到實踐,才能造福患者。對于醫術,王海昌熱心將把自己所能手把手傳授給年輕的醫生,助力他們不斷成長;即使不上臺手術,他也會身著重重的鉛衣站在手術室里為學生“盯臺”,“讓我們和患者都感到很安心。”廉誠說,有王院長在手術室,就像有了“定海神針”。
這枚“定海神針”不僅幫他們“坐陣”,還鼓勵他們不斷學習和借鑒先進的診療技術和理念,更好地服務患者。王海昌常說:“有些技術我可以不會,但是我會全力支持你們進行創新。”廉誠講述了一個小故事:今年初,醫院來了兩名被診斷為“快速心率失常”的孕婦,需要進行介入手術,而這種手術需要在X射線下進行,X射線暴露會對患者肚子里的胎兒產生不利影響,到底該怎么辦呢?他第一時間遠程請教了時在湖北抗疫的王海昌,“王院長鼓勵我采取非X射線下施行手術的方法,成功救了兩位媽媽和寶寶。”他說,正是因為有王海昌這樣勇于擔當的院長,他們的團隊才能勇攀醫學高峰。
感恩 生命價值無法衡量
2020年抗疫期間,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援鄂醫療隊主要負責武漢市第八醫院和隨州市中心醫院的3個重癥和危重癥病區以及6個普通病區,累計收治患者471人,負責的長江新城康復驛站6個艙累計收治586人,以大愛仁心和精湛醫術彰顯了國際醫學“施天使之愛、佑百姓健康”的責任與擔當。
3月21日,奮戰武漢的第48天,醫療隊負責的長江新城康復驛站6個艙全部“清零”。當天,沒有值班任務的王海昌還是早早來到病區,和醫護人員一起送別了最后一批患者后,他們排成一排們向當值的公安干警等鞠躬表達感謝,隨后,他徑直走到隊伍前面,對醫護人員深深地鞠了一躬。
“王院長向我們說‘大家辛苦了,謝謝大家!’的時候,我們在場的人都特別感動。”一位參與了當天送別的護士說,在湖北抗疫期間,每天早上,王院長都會在群里一一問候大家,詢問大家的身體情況。
“出征抗疫的日子,我真的覺得大家都特別辛苦,我是真心想對他們表達感謝,替6000多名沒有來到武漢的國際醫學人向他們表示感謝。”談起當天的情景,王海昌說得很實在,但,他卻忘了感謝同樣奮戰一線的自己。
王海昌說,每一個生命都該被尊重和珍視,同事之間也是一樣。“與人相處,能理解別人的難處,尊重別人的不同,常懷感恩的心,那么,大家合作起來就順利很多了。”他想把這種感恩的文化融入到團隊的建設中去。
這一點,作為團隊的成員,與王海昌共事近20年的張小娜體會很深,“王院長從來沒有給我們從上而下的壓迫感,說話總是能站在對方的角度,讓人很舒服,我們也更愿意配合他做好本職工作。”她說,心臟病院心內科一至三病區,都是王院長帶領團隊慢慢組建起來的,“每一個病區建好,他才放心地把它移交到病區主任手里,然后自己就再帶著團隊開拓新病區。”在組建二病區的過程中,涉及到很多物料及設施的設計和采購,作為護士長,張小娜向王海昌請示,得到的回復是:凡事要從醫護人員的角度出發,怎么樣做醫護人員操作起來是最方便的就怎么做,只有一線的醫護人員“舒服”了,整個團隊才能高效團結,才能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對生命的尊重源于對生命的敬畏,從那段流傳甚廣的視頻里,我們聽到了他的心里話---2月15日,王海昌帶隊前往隨州抗疫,站在市中心醫院臺階上,他對援隨醫療隊作動員講話:“在疫情面前,我們是白衣戰士,不怕苦,不怕累,就是死也要站著死!......我們的醫生有義務照顧患者,患者有任何的困難我們要給予最大的幫助,.......我們的醫生要照顧護士,我要一個不少地把你們帶回去!”
編輯:薛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