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9 12:16:32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
陽光訊(王睿 王美英 記者 鄭亞雷)5月9日,在經歷了與病魔94天抗爭后,一名66歲的女性新冠核酸轉陰的患者從西安交大一附院康復出院。為了搶救她的生命,ECMO運轉使用了49天,她也是我國目前康復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中使用ECMO時間最長的患者。
2020年2月5日,一名發熱并伴有胸悶、氣短的66歲老年女性患者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西安交大一附院急診科就診,醫生憑借職業的敏感性,高度懷疑感染新冠病毒,立即將患者從搶救室轉移至急診科單間病房隔離救治,經過快速核酸檢測和胸部CT檢查,確診新冠病毒陽性并立即收入醫院感染病房。
患者入院后51小時,病情急轉直下,快速進展到重型直至危重型,醫療團隊先后為其進行無創呼吸機、氣管插管、有創呼吸機、CRRT等輔助治療后病情依然很重,2月8日晚討論并準備ECMO,2月9日凌晨,醫療團隊順利實施ECMO,經過一夜奮戰,成功挽救患者生命。救治過程中, ECMO使用時間長達49天,期間先后兩次更換ECMO核心部件膜肺(人工肺),一次更換血泵(人工心臟),先后因心率失常、氣胸、出血、休克感染6次從死亡線上將她拉了回來。
為了救治這名全省最危重患者,該院成立了由劉青光副院長牽頭、多學科專家參加的救治團隊,成立了8名醫生48名護士組成51人參與的床旁救治小組,24小時不間斷對患者實施治療,先后組織117次院內專家會診、3次全省大會診、連線張文宏教授和李蘭娟院士,施秉銀院長在武漢期間也高度關注這名患者的治療,遠程連線指導患者的救治,醫院窮盡一切手段,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資源,經過醫護人員全力救治,3月4日,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成功轉為陰性,3月28日ECMO順利脫機,4月14日有創呼吸機拔除。經過94天艱苦鏖戰,5月9日患者達到出院標準,順利康復出院。患者病歷文件1600頁以上,應該為史上最長的醫療文書。
回顧此病人的救治歷程,患者病毒含量高、病程進展快,危重程度在全國新冠肺炎重癥患者中都屬罕見,能夠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直至康復出院,西安交大一附院創造了一個的巨大的醫學奇跡。
傾全院之力,不惜一切代價救治患者
在患者整個救治過程中,醫療團隊應用了我們目前國內國際上所有的成功的可用的辦法。從使用無創呼吸機、有創呼吸機到上ECMO改善患者氧飽和度,從中藥抗病毒、血漿置換到使用康復期患者血漿對抗新冠病毒,從CRRT(連續腎臟替代療法)消除炎癥風暴直至使用最先進的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醫院把能想到的方法、能用到的設備、能使用的材料毫無保留全部應用,只為挽救患者生命。
團隊作戰,多學科多專業聯合救治
在這位患者的救治上,充分體現了團隊作戰的特點。鑒于患者病情危重,醫院從救治伊始就成立了由劉青光副院長牽頭、感染重癥呼吸血液心外胸外檢驗影像藥學等近20個學科幾十名專家組成的多學科專家救治團隊,集學科和專家之智,共同對抗病魔。同時,為了更好的對患者進行管理,成立了由8名醫生48名護士組成51人參與的床旁救治小組,24小時不間斷對患者實施治療,保證了患者一旦出現危急情況第一時間予以救治。
科學精準施救,醫療技術水平高超
病人體內病毒含量高,為了有效抗病毒,找到適應的藥物,醫療團隊收集了患者的鼻咽拭子、痰液、血液、胃液、眼分泌物、尿液、糞便等,進行檢驗分析,應用NGS(高通量測序)技術,精準研判患者的感染類型,對癥施治。由于患者身上插有多個管路,需用多種藥物,為避免患者負擔過重、藥物之間產生副作用,醫護團隊依據患者情況,設計表格,將使用藥物時間精確到分秒、計量精確到微克。
住院期間,患者先后6次出現氣胸、房撲、出血、休克感染等危及患者生命的狀況,醫護團隊總是能夠在第一時間準確找到病因,迅速采取有效的救治手段,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充分展示了醫院醫療技術水平的高超。
以人為本的優質護理,助力患者戰勝病魔
在實施護理的過程中,護理隊伍技術水平高超,因擔心傾倒透析廢液、痰液、引流液等過程中發生噴濺或形成氣溶膠增加感染的風險,他(她)們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用小口深桶收集、改良吸痰裝置及做到大便密閉式收集,增加病人管道外露部分消毒、定期通過環境細菌培養和核酸檢測更換消毒液種類及方法減少醫務人員和患者感染風險。除了治療護理,醫務人員特別是護理隊伍對患者給與巨大的人文關懷,將生活護理做到極致,激發患者的信心,加強患者康復訓練,無微不至的關懷令患者和家屬萬分感激。
針對這名患者的救治,正如醫院黨委書記馬辛格所說:“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的生命,是交大一附院作為醫療行業國家隊的職責使命。通過這名危重患者的救治,我們可以看到一附院的綜合實力和技術水平,更可以看到一附院人的職業擔當和大愛情懷,這些都是我們最終戰勝疫情、護佑百姓健康的堅強基石。”
編輯:徐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