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1 16:18:04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
陽光訊(孔乾 記者 鄭亞雷)今年4月11日是第24屆“世界帕金森病日”。目前,帕金森病已成為僅次于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嚴重危害老年人身體健康的致殘性疾病,被稱為“老年人的第三殺手”。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王學廉教授指出,全球約有500萬帕金森病患者,中國患者占世界近一半。在中國,每100個老年人中就有1名帕金森病人,并且預計每年新增病患10萬人。
帕金森病癥狀
帕金森病患者姚先生今年52歲,病程已有18年,主要癥狀是肢體震顫僵直、行動遲緩。去年姚先生不慎摔倒,導致左側股骨頸骨折,在骨折康復期間臥床時間長,帕金森病癥狀更加嚴重。由于長期無法進行康復訓練,他的踝關節已經變形,行走時雙側腳后跟無法著地,難受異常,每天都掙扎在痛苦中。
姚先生以及家人在年前商量,過完年就想馬上由王學廉教授做手術,并早已提前預約了門診,不料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這次手術推遲。
3月上旬,經過一個半月的苦苦等待,在遵守醫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規定的情況下,姚先生終于住院了。他本人與陪護人經過了肺部CT與血常規檢查,排除了新冠肺炎感染的可能,由王學廉教授、李楠醫生、汪鑫醫生實施了雙側可充電腦起搏器手術。

王學廉教授在術中
近日開機調試后,姚先生的震顫癥狀完全消失,僵直與運動遲緩癥狀明顯好轉。王學廉教授表示,之后經腦起搏器的不斷刺激與參數調整,姚先生的帕金森病癥狀還會再不斷好轉,最大限度接近正常人。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王學廉教授共完成了十余例腦起搏器手術,其中姚先生是首例患者。除了日常門診、手術、科研工作,王學廉教授還對患者進行4場線上科普教育,對基層醫生進行3場線上教學,內容涵蓋帕金森病的內外科治療與全程管理、康復訓練教學、衣食住行注意事項等等,廣受患者與醫生好評。
王學廉教授說,帕金森病是典型的慢性病,其起病隱襲、病程遷延、癥狀復雜、呈漸進性。作為一種終身疾病,帕金森病癥狀繁多,不僅有“抖、僵、慢、走不穩”等運動癥狀,還存在便秘、抑郁、智能減退、疲勞、睡眠障礙等非運動癥狀,讓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下降,可能失去工作能力,更甚者會失去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承受著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痛苦與負擔。

腦起搏器手術
那么,帕金森病怎樣治療?王學廉教授表示:帕金森病的治療目前主要包括藥物、外科手術、康復鍛煉等三個方面。藥物是治療帕金森病的首選,腦起搏器手術治療則是在帕金森病程中特定的時間窗對藥物治療重要、有效的補充。隨著現代神經外科的發展和醫療技術的提高,腦起搏器手術(腦深部電刺激、DBS)在治療帕金森病的過程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據了解,唐都醫院神經外科1997年10月成立“帕金森病”專科病區,在國內率先開展“微電極導向立體定向毀損術治療帕金森病”。1999年在立體定向毀損手術的基礎上,唐都神外開展了第一例腦起搏器手術治療帕金森病,并獲得成功,至今已有20年多歷史,共完成了數千例手術,為諸多功能性腦疾病患者減輕了痛苦,提高改善了生活質量,并且積累了豐富的臨床治療經驗。
王學廉教授提醒:“有很多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初期并不重視,導致癥狀越來越嚴重。帕金森病需要早期“細水長流、不求全效”的服藥,也需要適時進行腦起搏器手術,手術可以減少帕金森病癥狀波動,延緩病情的進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帕金森病的手術治療中,一定要全面評估運動癥狀、認知功能、精神心理狀態等,明確臨床診斷,嚴格把握手術指征,再進行精準的手術、精確的調控,才可能保證手術效果。”王學廉教授強調。
編輯: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