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3 23:27:23
來源:陽光網-陽光報
分享到
陽光訊(記者 張華 通訊員 郝鑫茹 孔乾)由于右胳膊僵硬、活動不靈便,劉先生的癥狀被當地醫院診斷為“心臟病”,隨后吃了7年治療心臟病的藥。直到7年后他才得知自己患的并不是心臟病,而是帕金森病。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王學廉教授表示:帕金森病癥狀多樣,并非只有“抖”,“不抖”的帕金森病更易誤診。
帕金森病被診斷為心臟病 錯吃了7年藥
劉先生今年58歲,是山東某技工學校的老師。2010年他的右胳膊出現僵硬感,活動不靈活,前往當地醫院診察后被診斷是患了心臟病。隨后,他遵醫囑吃藥,一吃就是7年。
“幾年后,我的右腿、左胳膊也變得僵硬,平時說話變得遲鈍,不如以前流利。再過了幾年,身體的僵硬癥狀越來越嚴重,吃飯拿不了筷子,我便開始用鑷子小心翼翼的吃飯。面部表情不斷地減少,表達不出笑意與生氣,走路、做動作變得很慢,還會自己把自己給絆倒,整個人生都灰暗了。這情況對我造成了嚴重影響,我就不再教學,退居后勤了。”劉先生講道。
“身邊也有得心臟病的人,不過為啥別人都沒有我這種情況?”這讓劉先生很不解。直到2017年,他在唐都醫院神經外科王學廉教授處進行了確診,原來他患的根本不是心臟病,而是帕金森病。進行了一系列身體檢查后,發現劉先生的心臟并沒有問題。
確診帕金森病后,劉先生就開始藥物治療。起初吃藥效果很不錯,他的僵硬、緩慢癥狀得到了很大的緩解。但兩年半后,藥效就不斷下降。“吃的藥越來越多,效果反而越來越差,那段日子是真的很難熬。”劉先生說。
在王學廉教授的建議下,劉先生今年8月來到唐都醫院神經外科進行了腦深部電刺激手術治療。9月下旬腦起搏器開機調試后,他的僵硬與緩慢癥狀基本消失,身體變得靈活起來,講話不磕巴了,也能夠正常吃飯、走路了,他對手術效果非常的滿意。
專家:“不抖”的帕金森病更易誤診
王學廉教授指出,帕金森病的典型癥狀是“抖、僵、慢、走不穩”,一提起帕金森病就會想到“抖”。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帕金森病人都會出現手腳“抖”的情況,而主要表現為身體僵硬、不靈活、動作慢,這更容易和其他疾病分辨不清。帕金森病起病隱襲、癥狀多樣,經常會被誤診為頸椎病、腰椎病、老年癡呆癥、抑郁癥等,不過被誤診為心臟病的并不多見。
王學廉教授提醒說,藥物是治療帕金森病的首選,且是整個治療過程中的基本治療手段,腦深部電刺激手術是對藥物重要、有效的補充,可以明顯改善帕金森病人的震顫、僵硬以及運動遲緩癥狀,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編輯:佳佳